一
2008年的春夏,我就像被餓死鬼附身了一樣,嘴不能閑著,只要沒事做,人就覺得空,心里也是空的,四下找吃的,最好是甜食,齁甜齁甜的那種。仿佛只有那些甜味兒從舌尖吞咽到胃里的感覺,才能把我的身體、我的心、我的每一個細胞填滿。每回去超市,我都在貨架上撒眸,三刀、羊角蜜、沙琪瑪、脆脆鯊、咖啡……都在沖我招手。那一段時間不能見人了,誰隔幾天見了,都要遲遲疑疑地問我,你……好像……胖了?
管不住自己,就寄希望于老彭能管管我,哪里知道老彭一見我愛吃,高興得不得了,一邊勸能吃是福,愛吃啥就吃啥,我又不嫌棄你,吃吧吃吧,看汶川大地震一下子死了那么多人,誰知道明天先到來的是什么?一邊往筐里緊拾掇,比我拿得還多。
那時我還在工廠車間里任黨支部書記,每個月都要迎接廠部“六好車間”檢查。七月迎檢,接待最后一撥時,和我要好的小姐妹小夏忍不住告狀,姐,剛才在樓下,書記說你今年重了半袋子米。我笑著問書記,多重的袋子?小夏跟著襯,十斤,還是二十斤?書記大紅著臉,扶著眼鏡尬笑。一屋子人都跟著笑。
小夏是七十年代的人,對五十斤一袋的大米是沒有印象的,我還是記得的。其實,何用人說,每每去機關(guān)開會,看到玻璃門窗映出來的豬后腿一樣的側(cè)身,都想哭,又哭不出來。
送他們下樓,小夏故意落在后頭,望著我愁眉耷眼地小聲說,姐,咱真得控制控制了。我只是笑,目送他們離開。
回到辦公室,窗前的楊樹林從新綠已成濃蔭,透著寒意。母親是春天去世的,我被哀傷囚禁著,沉在海底,看不到天光。
二
也是那年夏天,有次在路上遇到吳廣川老師,吳老師問我周末有空嗎,說沛縣詩詞協(xié)會成立了,要不要去參加,我忙不迭地答應了。
最早知道沛縣有個吳廣川是聽白丁和如月夫妻提起的。
白丁是我們《大屯工人報》副刊編輯,我是他文學苗圃里成長起來的樹苗。有一次白丁老師說起文學創(chuàng)作,說如月說,我堅持寫詩,就是為了證明我和其他的家庭婦女不一樣。那時我還沒有見過如月,如月因為這一句話折服了我,她對文學的摯愛和堅持,使她成了我的偶像,我心中的繆斯。后來和如月認識了,熟悉了,多次聽她提起吳老師,才知道吳老師是他們這對文學伉儷牽繩的月老。
后來我去了工廠,我們廠以文化促進企業(yè)管理,每年的廠慶都搞活動,歌詠比賽,或者軍訓會操,唱廠歌是保留節(jié)目,那鏗鏘的旋律豪邁的歌詞,被剛出校門的年輕人唱得直沖云霄、氣壯山河,企業(yè)精神變成旋律融入我們心里。吳老師雖然用了化名,我們還是知道詞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詞人吳廣川。
可是,我是怎么認識吳老師的?是在什么情景下見面的?哪位老師介紹的?想破了腦袋也沒有一絲絲印象,記憶的起點就是吳老師帶我參加沛縣詩詞協(xié)會成立大會,仿佛吳老師和我一樣,就是礦上的,我的父輩,就像那年在大光明理發(fā)店,兒時的鄰居李家姑姑居然認出分別二十多年的我。
后來,真就和吳老師住一個小區(qū)里,晚上只要散步就能遇到他和吳嬸。吳老師高大魁梧,即使是散步,也是邁大步,一步能趕尋常人的兩步;吳嬸纖細瘦弱,在后面緊跟慢跟,距離越來越長,拉到一定的距離,吳老師會停下來,轉(zhuǎn)過身,等著。我們往往在吳老師等的空隙里站住聊天。吳老師會問我又寫了什么,吳嬸跟上來會親熱地拉著我問些家長里短。說實話,我有點怕吳老師,他身上有一股老師的氣場,不怒而威。為了下一次見面有話回答他,搬來沛縣新城前的那幾年,雖然也懶散,斷斷續(xù)續(xù)地還是堅持著寫點東西的。
跟著吳老師參加詩詞協(xié)會成立大會是我第一次涉足沛縣文壇,當我拿著那套印刷精美的《胡成彪詩詞書法選》書簽,細讀那些或豪放,或清新,或雋永的詩句時,內(nèi)心是很震撼的。尤喜那首 “短短長長河漢,稀稀落落人家。灘前野草綻黃花,欲借東風入畫。娜娜姍姍楊柳,深深淺淺堤沙。翁童嘻嘻釣魚蝦,罾網(wǎng)船頭斜掛。”原來詞不僅可以婉約,可以豪放,還可以天真爛漫、自然飄逸如輕云出岫哦!
接著吳老師又鼓勵我給《歌風臺》投稿,我又是肚子里擱不住私油的,慌忙問礦區(qū)要好的文友們有沒有稿子,整個夏秋,寫稿、組稿、投稿,忙得不亦樂乎。人一忙了,又是忙自己愛好的事,情緒就得到釋放,心頭松快不少。
三
彼時,我來沛縣已將近二十八年,每天除了上班、下班,很少和人打交道,工作、孩子、讀書,是我生活的全部。我路癡又路盲,還臉盲,記不住路,也記不清人,膽子又小,又怕麻煩,除了回徐莊礦看父母,礦區(qū)其他單位都很少去。
沛縣在我眼里更是遙遠而陌生的。早時沒有公交車,上沛縣全靠騎自行車。在沒參加沛縣創(chuàng)作團之前,一年頂多去沛縣兩次,就是春秋兩季的自學考試,后來自學考試增加了一月和七月徐州考場,經(jīng)常乘長途汽車去徐州,所以沛縣境內(nèi)最熟悉的路,是從郝寨順著大路經(jīng)東風路、沛城中路到長途汽車站那一段。
參加文學創(chuàng)作團后,每次參加完采風活動在歌風賓館下車,最喜歡憑著記憶和感覺朝北走,過大街、串小巷,一邊走,一邊看,一邊回想著剛剛結(jié)束的活動,一邊感受著沛縣的風土人情,一邊拼湊著曾經(jīng)跟別人來過的地方、或者聽人說過的地方,就像躲在角落里獨自玩拼圖的孩子,把那些零零碎碎的散片拼接起來,拼成一張完整的地圖,竊竊自喜。
一般在百貨大樓前,或漢街北門坐車回公司,在站臺等公交車時心里冒出的念頭常是,看,你只是個路人,路過而已。
這是久遠以來的感覺,這種感覺似乎與生俱來。
父親是煤炭部第二十七建井處工人。我是在襁褓之中隨父母離開故鄉(xiāng)淮南的。父親在淮北建井時出了工傷,一直在徐州基建局職工醫(yī)院治療,我們家因此搬到基建局工人村。父母一輩子謹小慎微,對誰都是笑臉相迎,我們姐弟三人,也是那片工房里最讓父母省心的孩子。
一般來說,一個人的童年在哪里度過,哪里就是故鄉(xiāng)了。我的整個童年和少年都是在徐州度過的,但我從來沒有故鄉(xiāng)的感覺。徐州民風彪悍,又恰逢動蕩年代,打架,大游街,高音喇叭,罵人都能編成歌唱,是最初和最深的印象,總覺得命如浮萍,飄飄蕩蕩。沒有血緣凝聚著,就不是故鄉(xiāng)吧?無論到哪里,和什么人在一起,都覺得隔著一層。
也是一個夏季,隨創(chuàng)作團到昭陽湖采風,回來的路上,在一片荷塘邊小憩。那時正應一家文化傳媒公司邀約參與一套叢書的編寫,我寫的是歷史上的十大壞女人之一——鄭袖,可把我愁得不行,挖空腦子也不知道怎么寫,知道宋老師寫小說,趁機請教宋老師,一個人要怎么做、做什么才是壞人呢?宋老師蹲在那里,凝視著眼前的荷塘,半晌不吭聲。我以為我唐突了,他不愿意教導我,心里別提多懊悔,訕訕地去嗅邊上一朵探過來的白荷花,卻聽宋老師輕聲說:“忠萍,你得多善良,才不知道怎么去寫人的壞?”
我把宋老師的話想了又想,突然低下了頭,淚濕眼睫。
這么多年,鄰居夸我乖,父母說我沒用,外人說我老實,也有憐惜我的姐姐說我缺心眼,唯獨沒有人說過我善良。就那一刻,我覺得有什么東西從腳心伸了出來,抓住腳下松軟的土地,再隨著創(chuàng)作團參加活動時,那種惴惴不安的隔著一層的感覺就沒有了。
以前也有人際關(guān)系不暢的時候,表面上若無其事,其實心里也是忍的。自從聽了宋老師的話,可找到了借口了:我善良,不和你一般見識。本就有些憨,好多人轉(zhuǎn)彎抹角的話音原本也聽不出來,如今即使明知道那些人是故意的,也能做到不介意了,時間長了,倒也擁有了一份風淡云輕、天寬地闊的心境。
這份心境,我喜歡。
四
在文學創(chuàng)作團里結(jié)識了很多姐妹,最相契的是陳瑩。我們年齡相仿,閱歷相仿,有一些相似的品味,當我接二連三收到她的散文集《琴心》、《青衣》和《懶畫眉》時,震撼之余是羞愧:和人家相仿相似什么呀,看看人家,看看你!
論出道,我比陳瑩早多了,八十年代就已發(fā)表小說散文,此后一直忙忙叨叨,轉(zhuǎn)崗,評職稱,提干,所寫并不多。有一年,創(chuàng)作團要出叢書,自覺自己的文字太淺薄輕飄而沒有參加。
陳瑩說,她開始寫作沒幾年,太忙了,沒有空,我還以為她和我一樣的忙。有一次到圖書館還書,如月說陳瑩又要出書了,我很詫異,不是剛出了一本嗎?如月說,已經(jīng)出了兩本了,都是單獨書號。時隔不久,陳瑩約我在貓窩咖啡館見面,她把第二本書遞給我,又把正在籌備中的第三本書的封面和樣片給我看,讓我提提意見。當時真把我羞得,恨不能有個地縫鉆進去。
很長一段時間,她的書都放在我的書桌上,每當我捧著她的書,讀著她那美好的文字,品味她文字中流淌的情感,忍不住想,我和她差距在哪里呢?直到有一天讀沈從文的書。
沈從文說:“對文學有信仰,需要的是一點宗教情緒。”
陳瑩對文學是虔誠的,即使在她頸椎不好、眼睛做手術(shù)時,都沒有停下手中的筆。她的《懶畫眉》就是她在眼睛手術(shù)后精心挑選、整理、編撰的,從封面設(shè)計到內(nèi)頁插畫,她都精益求精、力求完美。她用文字記錄下生活中的美好,又把這份美好融進時代,融進悠遠深邃的傳統(tǒng)中。
我呢?我對文學充其量只是一種興趣和愛好,雖然憑著這點興趣和愛好改變了命運,到底動力不足,是不會長久的。因為興趣愛好本身就不是一個穩(wěn)定的情緒特質(zhì),很容易因外界環(huán)境而改變,隨寒暑陰晴而改變,隨人事變遷而改變,于是,就有了許多借口,工作、家庭、孩子……等等,都不過是懶惰散漫的遮羞布罷了。
這,就是我和陳瑩的區(qū)別吧?
年輕時曾遇到過一些潦倒的人,動輒撇著嘴說某某某領(lǐng)導曾經(jīng)是自家手下的小弟,那時真同情他,覺得他不是生不逢時,就是千里馬沒有遇到伯樂。如今活了一把年齡才知道,人心之外,自有天道。老天待人最是公平公正,撒什么種子開什么花,種什么因結(jié)什么果。陳瑩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是實至名歸,我可能要淪為一個擁著高級職稱的家庭婦女了,也是理所應當。
“不是生命賦予信仰意義,而是信仰賦予生命意義。”“人活著的目的,就是靈魂的救贖。”托爾斯泰的這幾句話我終于懂了。
五
《歌風臺》以熱愛的名義,把沛縣作家召集在一起,我有幸恰逢其盛,這十多年來,在這個大家庭里,跟著創(chuàng)作團多次采風,竟也踏遍了沛縣的城鎮(zhèn)和鄉(xiāng)村。
第一次采風是參觀農(nóng)業(yè)大棚,是一個很大的活動,還有宣傳車跟著,一直在介紹沛縣,那解說詞大氣磅礴,吸引了我全部精力,聽得我熱血沸騰。當有人指著忙前忙后的楊林靜告訴我,她就是解說詞的作者時,我又被震得目瞪口呆:原以為是能唱“大江東去”的漢子,沒想到竟然是纖細柔弱似林妹妹的小女子,誰說女子不如男吶,這小女子胸中自有丘壑!
還有一次觀摩大沙河改造工程,聽朱廣海主任說沛縣人戰(zhàn)天斗地建水利的往事,原來這被父親感慨了幾十年的風水寶地,竟然是整整一代人用青春奮斗的結(jié)果。真是哪有那么多的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些人為了這美好篳路藍縷、砥礪前行罷了。
去過了敬安養(yǎng)老院,游過了龍固昭陽湖,見過了張寨的剪紙版畫,憑吊了張良的留城故地,面對滄海桑田,才知道沛縣擁有那么悠遠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造就那么多戰(zhàn)天斗地的能人、神人,孕育了那么多令人蕩氣回腸的好故事,當真是藏龍臥虎啊!
《歌風臺》陪伴著我從青壯年走到暮年,早已成了我的精神家園,寄存著我對夢想的追求,包容著我的懶散與放逸,也鞭策著我對生命反思,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拷問與探求。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單曲循環(huán)一首歌:“這世界有那么多人/人群里/敞著一扇門/我迷朦的眼睛里長存/初見你藍色清晨/這世界有那么多人/多幸運/我有個我們/這悠長命運中的晨昏/常讓我/望遠方出神……”這么多年來,每到情緒低落到自己拾不起來的時候,都會想到《歌風臺》,去編輯部坐坐,或者給宋老師、其他文友通個電話。
多幸運,我有個《歌風臺》;多幸運,我有那么多的你們,與您相遇,真是三生有幸??!
王忠萍,女,筆名方素衣、王方,中煤集團大屯公司高級政工師、安全培訓教師,愛好讀書、旅游、攝影。曾經(jīng)的文學青年,曾在《徐州日報》《中國煤炭報》《有色金屬報》《陽光》雜志、《詞刊》等報刊雜志上發(fā)表小說、詩歌、散文數(shù)十篇。系中國煤礦作家協(xié)會會員、徐州作家協(xié)會會員。
(載《歌風臺》202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