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群英:中國結

(2023-09-21 11:22) 5990098

  一陣輕柔的微風悠然拂過,讓人感到一絲疲倦,我漫不經(jīng)心地抬頭望望,那優(yōu)美精致、色澤紅艷的中國結便搖曳在我眼前,浮躍在我心坎。我走過去,捧起它仔細地看了又看。好長時間沒見到它了,它身上也積淀了很多灰塵,我用手輕輕地搓揉拍打,它便又恢復了往日的熠熠光彩——

  歲月倥傯,天長日久,終于,有些詞語已經(jīng)褪色,有些事物已經(jīng)淡忘。但是沿著來路回溯,觸摸到的還是這些“結”……讓你的手停歇一下,每一個心結都藏著一個往昔的痕跡,而解開它們的密碼或許早已迷失。就讓這些繩結幽雅地橫陳在那里吧,這樣,再漫長的一生,驀然回首,看到的也只是一連串密密麻麻的結。說到“中國結”,這是一件很不起眼的打結藝術。這種編織在我國農(nóng)村地區(qū)十分流行,我們稱它為“套扣”,這也是一種精致的民間工藝。我記得多是大姑娘小媳婦嗜好探究這門手藝,我在上中學時,班里的女生也不知受哪里的熏陶感染,個個連走著路都在低頭學這行。在那個時候,她們使用空琉筋和細琉筋兩種材料,能扎出各種不同的圖案來。我記憶中這些結扣的式樣有“盤香結”、“如意結”、 “萬字圓”、 “獅子頭”、 “龍?zhí)ь^”等等,結扣的手法有“步步緊”、“二道扣”、 “環(huán)環(huán)套”等,各有千秋,不拘一格。這種工藝品在民間很有收藏價值,或許這應當是中國民間的特產(chǎn),稱之為“中國結”這是名副其實、當之無愧的。

  每一個中國結均為純手工編織,祝福雖然悄無聲息,卻有著滾燙的溫度。絲絲紅線,環(huán)環(huán)相扣,處處合拍,編織著中國結。中國結,那是中國“禮儀之邦”的道德秉承,那是龍之傳人的智慧標志。典雅,超逸,中國的奧妙神秘。毋庸諱言,至于中國結,我是先愛斯名再愛斯物的。乍聞“中國結”,須臾間我就滿心鐘愛上她了。發(fā)音急切,卻有著韶樂的余味;字數(shù)簡捷,卻有著唐詩的韻律。此外,她還是一個格外熱忱的稱呼呢。

  從銀裝素裹的北國森林,到風光旖旎的南海泉河,你每一個扣都密集著炎黃子孫的龍筋脈絡,你每一個結都緊連著華夏兒女的碧血丹心。你因中國人與時俱進的旋律而猛醒,你因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思維而精湛。流光溢彩的扣,波光瀲滟的結,款款倒映歷史影像的血液,湍流著五千年文明斑斕色彩的壯觀,海涵著論語、詩經(jīng)和史記燈火的閃灼。熱熱烈烈的同心圓啊,紅紅火火的中國結,你是一個點,噴發(fā)出繁盛的渴盼,召喚著團聚的愛戀。你是一根線,緊緊凝集著世界華人的祈望,密密牽引著兩岸同胞的目光。是你記載了千年中國的錚骨,百年中國的涅槃。悠悠華夏史,千千中國結,一根紅線靈動,地一層,天一層,上下飛躍,豁然開朗,彌漫煜煜古韻,穿梭盤虬臥龍五千年。

  中國結源遠流長,肇始于遠古,興起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史書記載:“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在唐代的銅鏡圖案中,繪有口銜繩結的飛鳥,寄寓著永結天作之合。在幾千年的歲月里,繩早已不再是記事的實用工具,它從繩結技藝衍變?yōu)楫斀窬裳胖碌乃囆g品。繩結在中國古代生活中被廣泛使用。最初的衣服沒有今天的拉鏈、紐扣等,系衣服多依靠衣帶打結之法。中國人素來都有佩帶飾物的習俗,將飾物穿繩打結系在服裝上。古人有把印鑒佩帶在身上的習慣,因此傳承下來的漢印都帶有印紐。而古代銅鏡背面中央都鑄有鏡紐,能夠系繩以便于手持。古人喜愛用錦帶編成連環(huán)回文式的結來表白愛慕的真情,并堂而皇之美其名曰:“同心結”。

  有史以來,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有一個詩意的名稱,譬如:翡翠、琵琶、碧螺春,等等。中國結也是這樣。她同中國書法、中國二胡、中國茶葉一樣,有著黑眼睛的血型,有著黃皮膚的姓氏。它總以那俏麗、優(yōu)雅的造型和它那獨特的魅力在人們的視野里活潑靈動,牽扯著人們的魂魄,吸引著人們的目光。最令人驚奇的是,這獨具匠心的藝術精品是由一根根絲線盤繞而成的。因為中華兒女同舟共濟一條心!未見中國結的外表,我猜測她是華表狀、蟠龍形;她還應當是紅顏色的,這是中國的神采,一個民族的繁榮色彩;她是棉線抑或繅絲做成的,其上輔以珠寶、瑪瑙什么的,還能化身風的樂器,仿若風鈴,情悠悠、脆生生地與你敘著家常。有一天,當鄉(xiāng)愁氤氳成一杯濃稠的酒時,這渲染著我們民族印跡的“中國結”大概能夠讓人的心田火熱活絡起來,因為這貫串著中國人情感,鏈接著中國人心靈的結扣,千百年來鎖定的是只屬于中國人的眷念。

  然后我遇到她了,一副嬌俏、乖巧的神態(tài)。盡管揣測與本身還有些誤差,但分毫沒有更改我對她最初的厚愛。她靜靜地躺在在我的右手上,恰如其分地說,她僅是一種手工編織物。她的頂部是由繩子做成的容易懸掛的圓拱,似親切的上弦月微笑著,又似韻的嘴巴細細吐著清音;中部累積著的是那些老式衣襟上琵琶形狀的布紐扣,兩側分別向外凸著擴張開來,酷似喜慶節(jié)日嗩吶手鼓鼓的腮幫;下部是頎長的綴絲,像飄搖的燈籠垂穗,又像紛披的馬尾辮。仔細端詳,確乎是一個古樸雅致燈籠的樣板。精巧、古色的容貌,五臟六腑向外泛溢的是五千年的清馨。我手上的她是惹眼的紅色的,但她和她的姐妹不執(zhí)拗于一款,不沿襲于一色,大自然有多少種類的鮮花,就有多少種類霓裳羽衣的她們,在商店,在街頭,在家中,一束束的,一團團的,嫻靜而明朗地裝點著我們平淡而甘美的生活。你瞧,在喜氣盈盈的新婚洞房內(nèi),在熱火朝天的舞臺上,在琳瑯滿目的商場櫥窗里,在機關單位的大門口,在老百姓的客廳中,以至在姑娘們的脖子上,在孩子們的胸前,那紅艷、秀美、端莊的圖案和富有絲綢質(zhì)感的款式,中國結以它特有的風姿蓬勃在人們的笑容里,點綴著生活的怡悅。

  中國結的編制頗為簡單,僅僅只需一根線,在中國姑娘伶俐的手里,上下左右纏纏繞繞,僅僅幾分鐘,一條紅繩就成了一個中國結。在中國結上,可以留一些晃晃悠悠的小穗穗,掛一些叮叮當當?shù)你~錢,這樣一來,中國結愈加顯得繪聲繪色惟妙惟肖了。醒目的火紅代表著中國人民灼熱的心,鮮亮的金黃代表著秋天的收獲。中國結可以有很多種風格,中間是渾圓的,還有中間是菱形的,鑲有毛主席等人的肖像,時刻激勵我們要奮發(fā)進取。在日常生活里,中國結形影不離無處不在,汽車里,鑰匙串上,自行車把上,同學們的書包上……中國結雖然簡樸,但掛在哪里都顯得雄健、英武。她真真切切是一朵奇葩呀!我在心里暗暗驚嘆著。凝視著她,你會遐想到宮商徴羽中一個衍著長音的樂符,遐想到嫘祖的聰敏而又輕捷的手指,遐想到倉頡締造的又一個繁體漢字……

  是的,我的海外親戚朋友這樣說,很多外國人,就像擷之一葉而傾慕巨木、舀之一勺而神往大海一樣,他們將中國結視為華夏文明獨樹一幟的濃縮精華,寶貝似地帶回自己的國度,讓她與薩克斯的韻律,香檳水的芬芳,與光彩照人的鉆戒……一起,構成一個富麗堂皇的物質(zhì)精神世界。

  傳統(tǒng)的東西不應該害怕時光的推敲。或許現(xiàn)代人喝多了咖啡就覺得平淡無奇,或許忙碌久了就冀望有積淀和蘊蓄。大約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現(xiàn)代人被一種懷舊的思想所牽引,開始探尋傳統(tǒng)文化。因此,中華結藝被發(fā)掘出來了。然而,現(xiàn)代結藝并不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單純延續(xù),而是更多地揉進了現(xiàn)代意識的巧思。我的一位旅居北京的文友還告知我,他的早年擅長刺繡的房東大媽,最近幾年一直孜孜不輟地編制中國結。大媽說:現(xiàn)在,咱們大中國的喜事一個連著一個,我決定每當國家新添一件大喜事,我就做一個一尺長的中國結,來慶賀咱們國家的巨大喜悅。

  中國結,象征著福祉,代表著吉慶,預兆著長壽,謳歌著生命,烘托著歡暢,燃燒著熱誠,隱喻著聰慧,呼喚著泰平……以結記事,這是一種分外熟稔的表達方式!我聯(lián)想起先祖的以繩結事,而后以結作幣的事來,這是遙呼相應的“中國情結”。雖世代相承,然此結非彼結,我們深知:古老的繩結不僅浸透了鮮血、汗水和眼淚,還有一些象征著難分難解的糾葛和悵恨。而當今的中國結,她是新世紀饋贈給中華民族的一份禮物,她是咱們中國人引以為豪、引以為榮的現(xiàn)代圖騰!中國結之所以大受歡迎,是因為每一個中華兒女都知道他們是這條繩子的一部分!他們必須緊緊地纏繞在一起,相依相偎,不離不棄!

  星移斗轉,數(shù)千年彈指一揮間,人類的記憶方式已承受了繩與甲骨、筆與紙、鉛與火、光與電的磨礪與考驗。如今,在筆記本電腦的方寸之間,輕觸鍵盤,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就能夠盡展眼前。這條小小的彩色繩索早已不是人們記憶的工具,但當它被綁在各種繩結上時,卻又再生了一個個悠久而斑斕的傳說。

  中國情,中國結,或象征著幸福,或呼喚著友誼,或隱喻著愛情,或贊美著生命。 “祖國”這個詞語早已深深扎根于我的心中。我最終找到了它!我發(fā)現(xiàn),原來每個人的內(nèi)心深處都有一份對祖國的深情厚愛,只是表現(xiàn)不同而已。

  我矚目那散逸著傳統(tǒng)文化芳馨的中國結,好像品味到了中華民族的古老深邃和神秘靈雋。它的千變?nèi)f化,它的古香古色,讓我憧憬,讓我景仰……又一陣清風微微拂過,沁透心脾。我想,其實祖國就像一條源源不絕的中國結,將五十六個民族十三億華夏兒女兄弟姐妹的心密密實實地連在一起。我愛你,中國結!

  載《歌風臺》2023年第4期

  朱群英,男,生于1969年8月,曾在《人民日報》《人民文學》《詩刊》《中國作家》《當代》《十月》《北京文學》《散文選刊》等報刊發(fā)表小說、散文、報告文學,迄今已發(fā)表五百萬字。多次入選《中國年度散文詩》《中國年度散文》《新華文摘》《中華活頁文選》等版本。著有《林則徐的聲音》《俊彩星馳》《鄉(xiāng)雨》《藍天下的風景》《月籟音絲》《炊煙的記憶》《凈土》《大沙河筆記》。曾獲中國作家協(xié)會首屆郭沫若散文隨筆獎,中國作家協(xié)會全國游記散文征文優(yōu)秀作品獎,全國第七屆冰心散文獎,全國首屆大眾散文獎一等獎,五個一工程獎,五星文化工程獎,江蘇報告文學獎,孫犁散文獎,蔡文姬文學獎。系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豐縣作家協(xié)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