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淑娟:只要出發(fā),就能抵達——我的紀實文學之路

(2023-07-24 15:35) 5987811

  2023年7月,長篇紀實文學《紅橋邊》在新沂市舉行發(fā)布會。因為擔當了這本書的文學顧問,我受邀在會上談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過程和體會。

  如果說《永遠是個兵》是一個人的長詩,那么《紅橋邊》反映的就是一群人的家國情懷,是群英譜;如果說《永遠是個兵》是一個躍動的音符,那么《紅橋邊》就是回蕩在徐州大地上甚至中國大地上的一曲交響樂。

  兩年前,我創(chuàng)作的紀實文學《永遠是個兵》發(fā)表于《中國作家》,反映的是江蘇沛縣籍退伍老兵序守文兩次返回“第二故鄉(xiāng)”江西九江、兩次主動請纓奮戰(zhàn)洪魔的英雄事跡,還原了他從普通平凡的生活走向廣闊時代、成長為具有家國情懷時代新人的歷程。序守文是平凡英雄,從民間的大地上來,向著精神的高地上去,他的故事和精神激勵著更多人服務社會、報效國家。

  2022初,《中國作家》雜志為《永遠是個兵》舉辦研討會,專家認為這一作品復活了短篇報告文學“輕騎兵”的傳統(tǒng)。“學習強國”學習平臺、文藝報、中國作家網、中國新聞網、江蘇作家網、《江蘇作家》雜志等予以報道。

  今天,站在淮海戰(zhàn)役十人橋紀念碑前,眼前浮現(xiàn)出70多年前的勇士們,他們用血肉之軀架起人橋,走向了勝利。而葛浩、丁漢成、孫永、張擁軍、陸瑩瑩、尤守剛這些“十人橋”電力服務志愿者——離英雄最近的一群人,奉獻各有特色,品格高度卻與勇士們一致。在工作中他們是“千里眼”“活地圖”,在生活中他們尊師助學、尊老愛幼。他們善良樸實,自己不幸但要別人幸福,自己幸福更要幫助子弟兵家人和孤寡老人。他說只給普通百姓當保鏢,她說不能讓人在背后戳脊梁骨;他用善意的謊言卻溫暖了一座城,她以真誠的承諾改變了一個人的命運;他無怨無悔到大山村去掛職扶貧,她多年沒能帶著家屬回老家看望父母。

  新時代的平凡英雄們,具有奮斗精神和奉獻精神。用自己的“言”塑造“自己”,用自己的“行”雕刻“自己”,使他們跳脫了庸常,抵達了崇高。一個“他”,是一個音符,一個“她”,是一滴水珠,一個個“他”和“她”,是一個個音符、一滴滴水珠,在敬意與不經意之間,就形成了河流,匯成了交響。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道:“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入乎其內,出乎其外”,適用于詩歌,更適用于紀實文學。第一作者謝東升在“入乎其內”、深入生活方面下了大功夫,我則在“出乎其外”、點化精神品格方面用了點小心思。

  《紅橋邊》沒有停留在好人好事和扶貧濟困上,而是讓人物的家國情懷與更大的范疇發(fā)生關聯(lián),讓人物的英雄情結與外面的世界進行對話,所以,這本書寫到了新沂的經濟和社會、地理和人文,提到了十人橋的過去、現(xiàn)在、未來,更著力于電力系統(tǒng)的內外。這樣,紀實文學的格局得以放大且做實,激越昂揚的敘事調子也能恰到好處地舒緩下來,正如新沂的陵山沭水,美麗如畫、起伏綿延。

  《紅橋邊》,是一個個英雄的故事組合,是一個個“輕騎兵”的能量聚集,你可以一口氣讀完,也可以一章章細品。貫穿全書的,是這樣一個主題——離英雄最近的人。這個“近”,既是空間距離,也是思想境界,更是精神傳承。

  獲得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yōu)秀作品獎的《賈汪真旺》、發(fā)表在《中國作家》雜志上的《永遠是個兵》,寫的都是徐州的普通人、平凡人。因為家國情懷,他們不再普通;因為愛崗敬業(yè),他們不再平凡。徐州大地上,正因為有了他們,山山水水才更加美麗,人文底蘊才更為深厚。

  而我,因為紀實文學創(chuàng)作,也有了別樣的人生和人生軌跡。我,已經不再是我!我,成為一個只做減法不做加法的人,也成長為一個縱橫幾千年馳騁幾萬里的人——在屬于自己的夜晚,在祖國廣闊深沉的大地上。

  2022年,我的紀實文學作品《香兩岸》列入江蘇省第八批“重大題材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工程”項目。由此,我的腳步開始向外,眼光開始向遠,打量運河文化和鄉(xiāng)村振興的關系,也聚焦新時代山鄉(xiāng)巨變與時代新人的聯(lián)結。

  2023年,一座千年古鎮(zhèn)進入我的視野。長年工作生活在故鄉(xiāng)的我,之所以跨越地理和文化、時間和空間的雙重障礙,自覺為千年古鎮(zhèn)和絲綢之鄉(xiāng)留下文學的印跡,全部源于對遠方的向往。對我來說,空間和文化的“距離”,不僅產生美,而且產生強烈的新鮮感。

  中國式現(xiàn)代化江蘇新實踐的新圖景,正是江蘇人民用五彩絲線織就的,她美麗壯闊,柔軟多姿。沿著時間、地理、文化、藝術的紋路,細細梳理那些閃著光的晶瑩絲線——連通了歷史和當下、理想和現(xiàn)實、個人和國家、生產和生態(tài),讓我感到踏實而充實。

  我熱愛這樣的古鎮(zhèn)和古鎮(zhèn)文化,我愿意為這樣的鄉(xiāng)村和振興模式投入地寫一本書——底蘊厚、輻射廣,多維度、多場景。榮幸地,我的創(chuàng)作計劃入選大型報告文學《十萬里山河壯闊——中國式現(xiàn)代化江蘇新實踐新圖景》系列叢書。這套由省委宣傳部指導、省作協(xié)牽頭、省報告文學協(xié)會具體實施的叢書,給我壓力,也給我動力。當我專注于文學,我有巨大的孤獨感,也有強烈的表達欲。

  藏于嚴冬,隱于炎夏。在時空中行走,在自然里俯首。敬畏與謙卑浮上來,很清晰,很清醒。這幾年,我見過不少能人——這是我的榮幸,他們的心理歷程和人生之路都值得尊重。在這個過程中,唯一強烈的感受就是,我對這個世界所知甚少。有些文字沒寫好,留下了遺憾,也寫了些自己滿意的作品,豐滿了生命。我知道,終生與文字相守的人,自有自己和自己的幸福安寧。

  只要出發(fā),就能抵達。

  周淑娟,女,江蘇徐州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紅樓夢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第九屆委員會委員、徐州市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曾獲第八屆冰心散文獎、第35屆華東地區(qū)優(yōu)秀哲學社會科學圖書獎、江蘇省第十二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第五屆江蘇報告文學獎等獎項,作品入選省作協(xié)重大題材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工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