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蘇軍新觀察 | 趙本夫:一條魚的啟示

《揚子晚報》 (2022-05-25 15:07) 5970229



  江南文學瑰麗細膩、蘇北文學雄渾質(zhì)樸、里下河文學則兼得雄秀,這是文學史里文學蘇軍構建的文學版圖。真正走進這些城市隱者、人生智者、社會觀察者的世界,或許你會有更多發(fā)現(xiàn)。揚子晚報與江蘇省作協(xié)聯(lián)合推出《文學蘇軍新觀察》為題的系列微紀錄片,以代表作為基石,對話江蘇作家群體,打開他們的“文學日常”。他們?nèi)绾卧趥鞒信c創(chuàng)新之間,打撈歷史與沉浸現(xiàn)實,駕馭筆底波瀾,吐納世態(tài)人情,恰如繁星閃爍生生不息。首期推出趙本夫《荒漠里有一條魚》。

  被“顛覆”的“無土時代”

  首期《一條魚的啟示》走進趙本夫的家,由此通向文學記憶的深處。院子里有一棵他最喜歡的樹,每次走過都會摸一下,樹身一處已經(jīng)被摸得光滑了。女兒調(diào)侃他像個老農(nóng)民在小區(qū)里溜達,如同巡視“地球上的趙家莊”。“在我們老家,在黃泛區(qū),老百姓都有植樹的習慣,樹長大了可以作為木材,困難的時候還可以救人。”懷著對樹的深厚感情,趙本夫在《荒漠里有一條魚》里講述了拾荒人聚居的沙漠村莊魚王莊,一百多年來在貧困艱難屈辱中頑強求生存、終將荒漠變?yōu)榫G洲的故事。

  從“地母三部曲”開始,趙本夫用作品回歸自然,越來越深地潛入土地深處。故鄉(xiāng)混合著牛嘶馬叫和莊稼拔節(jié)生長的熱鬧與嘈雜,常令他魂牽夢縈。他也用長篇小說《無土時代》“反抗”鋼筋水泥、霓虹閃閃的現(xiàn)代都市,寄托田園追求,對土地的執(zhí)著與眷戀。而生活中用實際行動幫趙本夫開啟“城市田園”的,是“實踐派”老伴兒。女兒趙允芳說,老媽有一種把一家人團結(jié)在一起的力量。“我媽告訴他‘我開出了一片土地’,在里面種了16種蔬菜,精心地運用每一塊地方,用實際行動顛覆他這個理論派,我爸就很開心。”當然,大多數(shù)時間待在書房里沉浸于自己的精神世界,業(yè)余摻和種地、做飯的趙本夫,經(jīng)常會被“嫌棄”,比如澆水不到位。

  當下人們對抗疫情,在家里陽臺開辟種菜一角,在這里,甚至能收獲南京人愛吃的自種香椿。高高的黃瓜架,名為“自由精神”的藤本月季浪漫蜿蜒,還有綠意盎然的葡萄藤,趙本夫家位于頂樓的“小菜園”,是江蘇文學圈的“心頭好”。去年許多人上門來收趙本夫親手種的黃瓜,成為圈內(nèi)文化盛事。路過的小鳥也不用偷,吃得悠閑自得,專門有一筐菜是留給它們的。

  回望家鄉(xiāng),并超越它

  “母親曾告訴我,那是一條真實的鯉魚,大得嚇死人。黃河決口后,它擱淺在城北一片沼澤里。發(fā)現(xiàn)它時,已是遍體鱗傷,只在腮邊含一團泥漿,它不僅頑強地活著,而且身上剩下的魚鱗依然金光閃閃。”趙本夫說,小時候母親講的真實故事,給少年時代的他留下深刻記憶,魚活得那么艱難,所以想用這部小說隱喻中華民族如何挺過那些艱難時刻,成就五千年輝煌文明。

  趙本夫?qū)δ贻p人說,“善良以立身,志氣以立世。”翻開老照片,1981年趙本夫留下初踏文壇的青澀影像,厚積薄發(fā)的33歲年輕人憑借《賣驢》震動文壇,獲當年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還有1985年,這個徐州小伙沿著黃河故道采風時數(shù)幀留影,“我的家鄉(xiāng)是黃泛區(qū),這對當?shù)厝艘话俣嗄甑纳钣绊懢薮蟆?rdquo;2020年推出的《荒漠里有一條魚》就取材于此。

  常年嘔心瀝血式的寫作令趙本夫老毛病復發(fā),剛從醫(yī)院康復回家的他,暫停了行者的腳步。“有一年我?guī)ЫK團到新疆去,到新疆去就要看荒涼的沙漠。進了沙漠以后蘇童他們?nèi)偭耍诶锩娲驖L、奔跑、喊叫。傍晚時分那種荒涼給人無盡的感慨,我忽然像個詩人一樣,覺得在無邊的沙漠下面,一定埋藏著世界上最古老的種子。”

  用文學文本回望家鄉(xiāng),他心心念念的還是遠方。本土文化和地域文化對作家而言是深厚滋養(yǎng),趙本夫也清醒地認識到,過于迷戀地域,很難具有更大范圍的意義。“一定要走出去,不管是人走出,還是心走出去,一定要走到很遠的地方,回望家鄉(xiāng),并超越它。”

  苦難之中存有浩然之氣

  “有時候,我覺得我們民族能夠頑強生存的本質(zhì),就像荒漠里的一條魚。”獲得百花文學獎的《荒漠里有一條魚》,為讀懂趙本夫提供了出口。它既是蒼涼雄渾的荒原史詩,也是深邃沉厚的民族寓言。他筆下以“魚王莊”為代表的黃河故道荒原,和賈平凹的“商州”系列、莫言的“高密東北鄉(xiāng)”系列彼此呼應,成為當代文學中又一內(nèi)蘊豐富的空間地標。如同江蘇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主席汪政所說,“趙本夫的創(chuàng)作,其實跟廣大文學讀者對江蘇文學的想象并不一致。其文化基因是江蘇、山東、河南,安徽交界的黃河故道,獨特的自然和文明養(yǎng)育的文化基因。”

  書中其貌不揚的老扁有強大的信念和鋼鐵般的意志,在這些生命力旺盛、有擔當?shù)娜宋镄蜗笾?,趙本夫寄托了對文明的反思。“中華民族是具備大視野、大格局、大情懷的民族,我想把力量傳達給讀者,不忘在苦難之中存有浩然之氣,在幸福中懷有謙卑。”學者張光芒也說,趙本夫?qū)︵l(xiāng)土和城市,對社會思潮的發(fā)展變化一直是密切關注的,他通過獨特的苦難敘事的推進,重新塑造了一種自由的人格精神。

  多維度聚焦江蘇文脈生長

  《文學蘇軍新觀察》由《一條魚的啟示》發(fā)端,還將多維度聚焦文學樣本,體現(xiàn)文脈生長?;厮?ldquo;文學蘇軍”的歷史,不僅連續(xù)兩屆產(chǎn)生茅盾文學獎得主畢飛宇和蘇童,而且孕育了趙本夫、范小青、黃蓓佳、葉兆言、周梅森、儲福金、魯敏、葉彌、朱輝、胡弦、丁捷等風格多元的實力派作家。大多出生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作家仍在文壇努力耕耘,而江蘇文學的新力量已呼之欲出。這與江蘇這方文學熱土上,文都南京提供的溫和而寬松的文化和創(chuàng)作空間密不可分,省作協(xié)“雨花寫作營”“江蘇文學新秀雙月談”“名師帶徒”計劃等助力江蘇文脈源遠流長,代有人才出。

  品味醇酒彌香,聚焦新人輩出,新的發(fā)展為數(shù)字時代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更多素材。揚子晚報/紫牛新聞拍攝團隊從作家代表作入手,關注江蘇文學的點點“繁星”,記錄成熟作家的堅持與求變,80后90后作家的新貌,展現(xiàn)搖曳多姿的江蘇文學面貌。

       (來源:揚子晚報)

  (揚子晚報記者 馮秋紅 張楠 出品人:王文堅 畢飛宇 總策劃:汪興國 丁捷 策 劃:馮秋紅 張楠 編導:徐超妍 劇本:張楠 徐超妍 統(tǒng)籌:周韞 黃彥文 攝像:王濤 于房浩 后期:唐嘉鈺 徐超妍 美編:肖甜 出品 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 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