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明:疫情下悲憫的語言藝術(shù)之花

(2020-05-09 17:15) 5873080

  2020年的頭兩個月,無疑是殘酷難熬的時日,新型冠狀病毒在中國大地上瘋狂肆虐,嚴峻的疫情令所有國人都心焦如焚,也催迫詩人們拿起筆來,以筆為援,用詩歌為災難中的人們加油鼓勁,并將詩人的憂患意識和擔當精神彰顯出來。不過,當下詩壇的災難書寫似乎并不盡如人意,當每天幾萬首的疫情詩像雪花一樣漂浮在中國大地的各個角落時,我們從這些分行的文字中,閱讀到的似乎不是疫情的殘酷、恐怖,以及成千上萬家庭的病患苦痛和生命消失,而多是振奮、激蕩的高分貝歌唱,甚至不乏直呼口號的豪言壯語。如果不是出自內(nèi)心的情感沖動和深摯的生命感懷,口號式的疫情書寫很難真正給人帶來心靈的震顫和精神的鼓舞,那種無病呻吟的硬寫之作,可以說是一種無效表達。還有那些民間段子似的消費災難的閑逸之作,顯得虛矯而木然,部分口語詩簡直就是缺乏精神重量的插科打諢,讀之不禁令人倒胃。對于疫情的文學表達,需要有詩人發(fā)自內(nèi)心的痛感參與,需要有符合詩歌美學的藝術(shù)性,只有做到此二者的有機統(tǒng)一,才能真正給人們輸入抗御病毒的人性啟悟,增強取得戰(zhàn)疫勝利的精神力量。

  直到春色漸暖,全國發(fā)起抗擊新冠病毒總攻時的214日,我驚喜地看到這樣一首題為《打門的迎春花》的疫情詩,其精巧的構(gòu)思和深峻的思想,令我印象深刻、入目難忘。

  空寂得發(fā)沉

  迎春花咽下吐沫……憋著

  黯黃著臉,不敢吐氣

  無論城市大街和社區(qū),還是鄉(xiāng)村道路、村莊,新冠病毒把人們逼入室內(nèi),逼入恐慌的心理情緒中。那真是“空寂得發(fā)沉”,連本該因時盛開的迎春花都“咽下吐沫”,難受無比的“憋著/黯黃著臉,不敢吐氣”,因為吐沫中可能含有病毒,吐氣時可能吐出病毒。還有一個客觀環(huán)境的暗示,迎春花自己也怕染毒,不敢任意呼吸,不能傳播未經(jīng)核實的信息。三行22個字,將疾病及其環(huán)境的隱喻,暗設(shè)在本該嬌艷絢爛的迎春花上,把殃及眾生的疫情狀況書寫得入木三分,淋漓盡致。

  口罩領(lǐng)銜著時裝秀

  露出疑慮、煎熬、求生的眼神

  對著升天的背影哭不過來

  從來沒有過以戴口罩為時裝形式的,如果“口罩秀”成為一種時裝形式在全民中“流行”,那一定是現(xiàn)實社會出現(xiàn)了某種特殊的狀況。詩人以反諷的方式,暗示了情勢的嚴峻,令人傷感揪心。一張張臉龐“露出疑慮、煎熬、求生的眼神”,三個形容詞并舉,把眾生的緊張局迫的心理情緒如刻如鏤地表述出來。為數(shù)萬的患者焦慮,為自身的命運擔憂;對著上千的死者,病故的家人親友,凝望他們離去的背影,有誰不會悲從中來,感傷縈懷呢?

  暗疾,明傷

  被些微的暖流化開,一絲亮

  打在夜幕上映射成哨聲

  聽懂的耳朵知多少

  “暗疾”和“明傷”無疑是有著雙重意義的,一方面,它描述了病毒肆虐下人們的身體狀態(tài),隱蔽的病毒造成不明不白的暗疾,也造成了明明白白的傷害;另一方面,它也表征著疫情威脅之下,人們的精神和心靈上也受到打擊,也染上了暗疾或者明傷。任何苦難之初,就像疫情之初,由于認知、感受有限,生命的警覺度不夠,迅速形成某種共識幾乎是不可能的。不過,也有先知先覺者,也有深懷仁心的醫(yī)者,他們是社會的“暖流”,這種“些微的暖流化開”,正是用良知和勇氣的光燭所燃放的,“一絲亮/打在夜幕上映射成哨聲”,無奈“聽懂的耳朵知多少”,一些遺憾在所難免,一些災禍就此埋下,這是多么令人痛心疾首。疫情的起因,除了醫(yī)學上的因素,與一部分人類對于生存環(huán)境的驚擾、損害有關(guān),對生物平衡的破壞有關(guān);當吹哨人發(fā)出警示,許多的耳朵竟然置若罔聞,這許多習慣于附和眾聲、明哲保身的耳朵,有沒有深刻反思和認清到危及自身的問題所在?隨后出現(xiàn)的重大疫情,或許就是對自私欲望和麻木不仁的狠狠敲擊。

  太多的床喊累

  承接無主的枕頭的傷悲

  久閉的門睡夠了不想睡的覺

  夢見迎春花開

  多日的困居不出,讓一張張床蒙受了太多的睡眠重壓,那些染病的主人逝去了,把枕頭的傷悲也施加給了床。床這個意象,就是生活難以安身的象征。“久閉的門睡夠了不想睡的覺/夢見迎春花開”,多么無奈又心酸的門,它也在關(guān)閉自己而睡覺,在不想睡也得睡的悲情中,產(chǎn)生了本能的幻境,夢見迎春花開了,生命復蘇了。按照精神分析學的觀點,夢是愿望的滿足,其實也昭示著心中的愿望難以實現(xiàn)。詩人藉物移念,夢見迎春花開,希望能盡快擺脫困居和隔離的窘境,能走到大自然中,暢快地擁抱春天和百花。

  河道撕開冰凍

  路面開障

  機器人打掃戶內(nèi)戶外的殘跡

  發(fā)動機激動地走上街頭

  疫情還在延續(xù),情勢還很緊迫。抵抗病毒的認知在加深,人心和力量在凝聚,在全民防控疫情的氛圍中,病毒被有效地遏制、消滅。困居而久久不出,是不現(xiàn)實的,就像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戰(zhàn)爭年代,人們不會因為刀槍炮火而放棄生存的努力,照樣開窗通風,開門勞作,謹慎行事,充滿信心地面對未來,而不會被流彈的飛舞束縛住精神。“河道撕開冰凍/路面開障”是氣候規(guī)律使然,也是生活需求使然。代表現(xiàn)代科技與工具手段的機器人,“打掃戶內(nèi)戶外的殘跡”,代表產(chǎn)能的發(fā)動機,“激動地走上街頭”。機器人是程序化的冷物質(zhì),喻指重整現(xiàn)實的理性設(shè)計,該清掃的可見物或許都能夠清掃掉,而不可見物包括人體和心理的病毒則無法清掃,需要綜合治療和根除;發(fā)動機是手控的熱物質(zhì),喻指挺身而出的生活本身,未必就是無畏犧牲那么單純,或許體現(xiàn)為應勢而上、不甘落后的某種公民性。這些情形的描述,生動預示了人們浴血抗疫而終將獲勝的歷史場景。

  人人參演了一場驚悚

  主角,消隱在無數(shù)滴春雨中

  迎春花憋不住才情

  挨戶打門,唱起“生活多美好”的歌

  我們可以把抗擊新冠病毒的全民行動稱之為抗疫戰(zhàn)爭,“人人參演了一場驚悚”。關(guān)鍵的字句來了,它是一首詩的硬核——主角,它是誰,它從哪里來,它往哪里去?這個終極的涉及到生命存在、環(huán)境空間和人生理想的主角,“消隱在無數(shù)滴春雨中”。抗疫戰(zhàn)爭遠沒有結(jié)束,病患者和逝者還在日增,疫苗、藥物還在研制之中;這個引發(fā)抗疫戰(zhàn)爭的主角,無論是蝙蝠還是穿山甲,或者是不能推卸責任的某些人,他們都“暫時地”消隱著。此時的迎春花已經(jīng)按捺不住了,這由它迎春綻放的基因和本性所決定,也許它敏感多情,也許它喜愛炫美,也許它無法深刻起來,甚至想以姿色裝扮人間;在抗疫戰(zhàn)爭如火如荼的時候,它已經(jīng)“憋不住才情/挨戶打門,唱起‘生活多美好啊’的歌”。

  迎春花是情緒和理性的雙重隱喻。情緒化,有時很真誠,有時失之于淺薄、矯飾,理性則負載了科學態(tài)度和良知責任。迎春花也是疫情的受害者,它不會反思已經(jīng)發(fā)生的悲劇,也不會擔憂還將延續(xù)的劇情,但是它代言了哲學的命題——生活多美好啊,何其的真切而深邃。其他的問題就留給人類去思考解決吧,去取得抗疫戰(zhàn)爭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