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壇記憶 | 文海無邊,一生辛苦:葉櫓

(2019-04-09 14:34) 5604996

  編者按

  在中國文學的歷史長卷中,江蘇文學無疑是其中最為華彩的篇章之一。一代代江蘇作家辛勤耕耘,留下了無數(shù)名篇佳作,為中國文學的繁榮發(fā)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2017年以來,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著手收集、整理江蘇老一代作家的資料和創(chuàng)作成果,留存老作家的影像資料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項目。這項工作,既是為了給江蘇文學留下一份寶貴的歷史資料,也是一次文學精神和文學傳統(tǒng)的回溯之旅。在此,我們開設“文壇記憶”欄目,陸續(xù)推出憶明珠、范伯群、海笑、楊苡、梅汝愷等江蘇老一輩作家的采訪視頻,共同回憶老作家們走過的文學歷程。

  本期視頻播出的是著名學者、詩歌評論家葉櫓先生。

江蘇老作家影像——葉櫓

  葉櫓,原名莫紹裘,畢業(yè)于武漢大學中文系,中國著名學者、詩歌評論家,著有《葉櫓文集》、《艾青詩歌欣賞》、《<漂木>十論》等多部作品,在中國現(xiàn)代主義詩歌評論界享有權威地位。

  1936年,葉櫓出生在江蘇南京。次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母親把尚在襁褓之中的葉櫓抱在懷里,背井離鄉(xiāng)一路逃亡到廣西。  

  葉櫓對文學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喜愛。一本書或是一張寫滿字的紙片,都令幼時的他如獲至寶。中學時期,葉櫓開始廣泛閱讀魯迅、巴金、沈從文等名家名作,并在《廣西文藝》上發(fā)表了多篇散文評論。   

  命運充滿了偶然,結緣詩歌也是如此。1953年,葉櫓進入武漢大學中文系學習,師從中國著名古代文史學家、教育家程千帆。大學校園內(nèi)濃郁的文化氛圍喚醒了葉櫓對詩歌的敏銳觸覺。  

  1955年,《人民文學》連續(xù)幾期刊登了詩人聞捷的作品。區(qū)別于當時詩歌普遍存在的“喊口號”現(xiàn)象,聞捷的詩如一股清流,贊美自然風光,謳歌愛情,這讓年輕的葉櫓感到驚喜。驚喜之余,葉櫓寫下了自己的第一篇詩歌評論《激情的贊歌》,沒想到很快就被《人民文學》刊登出來。  

  隨后,《人民文學》編輯部寫信向葉櫓約稿,于是他又寫下了《抒情詩中的我》,談論詩歌中的“小我”與“大我”,文章刊登后引起了轟動?!度嗣裎膶W》、《文藝報》都向葉櫓伸出橄欖枝,希望他畢業(yè)后來做編輯、記者。

  大學畢業(yè)后,躊躇滿志的葉櫓卻遭遇了人生的一股寒流。從硫鐵礦的勞改犯,到采石場的“留場就業(yè)人員”,再到蘇南農(nóng)村的“新農(nóng)民”,葉櫓經(jīng)歷了長達23年的流放生涯。

   



  長時間與文字隔絕,讓葉櫓倍感困苦。他在散文《閱讀天空與大地》中這樣寫道:“在我個人的生命史上,曾經(jīng)有整整23年的閱讀空白。那23年,是我個人的‘煉獄’時期。”直到1980年,葉櫓先后被聘到高郵師范學校和揚州大學任教,他才得以重新回歸文學的懷抱。

  葉櫓對詩歌文本及重要詩人的發(fā)掘,有著卓越的洞察力。1985年,詩人昌耀在《西藏文學》上發(fā)表了長詩《慈航》,同年11月《詩選刊》也進行了轉載。早年昌耀的詩歌因晦澀難懂不被大眾認可,《慈航》發(fā)表后幾乎沒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然而相似的流放經(jīng)歷卻讓葉櫓產(chǎn)生了共鳴,于是他為昌耀提筆寫下了詩評文章《杜鵑啼血與精衛(wèi)填?!?。昌耀詩歌中所蘊含的思緒和力量,因為葉櫓的解讀開始被世人接納,昌耀也因此逐漸被人認知和推崇,被譽為“詩人中的詩人”。

  對“詩魔”洛夫晚年巨作《漂木》的解讀,是葉櫓詩歌評論的另一亮點。《漂木》全詩三千行,氣勢磅礴,結構井然。為了此詩,葉櫓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反復研究,寫出了十篇關于《漂木》的解讀,稱為《<漂木>十論》,這也成為讀者了解《漂木》的十把鑰匙。

   

  葉櫓和艾青的交往,也是詩壇一段佳話。當時,艾青是中國詩壇的靈魂人物,廣西出版社想請葉櫓為艾青詩歌寫一部評論集。在通讀了艾青的所有作品之后,葉櫓才下筆寫出《艾青詩歌欣賞》。臥病在床的艾青看到這本書大為贊賞,不僅親自寫信給葉櫓,還寫下一幅“春華秋實”的字贈予他。

   

  1989年至1991年,葉櫓受邀在《詩歌報》上開辟“現(xiàn)代詩導讀角”專欄,點評新詩創(chuàng)作。當時詩壇風起云涌,許多青年詩人嶄露頭角。專欄開設后,《詩歌報》主編蔣維揚每期都會寄一篇詩歌原稿給葉櫓,請他點評。一年多時間里,葉櫓陸續(xù)發(fā)表了數(shù)十篇詩評,為青年詩人和廣大詩歌愛好者提供了有益的指導。這些文章不僅對中國現(xiàn)當代詩歌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也讓葉櫓成為一代詩人詩歌美學與詩歌探索的啟蒙者、引領者和推動者。

  區(qū)別于其他詩評家,葉櫓詩評的最大特點就是從詩歌本身出發(fā),既有感性的認識,也有理性的思考。“人們能在詩中的憂郁中認識自己的憂郁;在他的靈魂中認識自己的靈魂,并且在那里不僅僅看到詩人,還看到‘人’。”葉櫓受到別林斯基這句話的啟發(fā),發(fā)展出屬于自己的“生命詩學”。

  2015年11月,始建于康熙年間的虹橋書院在揚州恢復成立,葉櫓出任首任院長。他的“葉櫓書齋”成為新虹橋書院的靈魂,吸引了很多青年詩人慕名前來求教。

   

  “他從大學時代走進文學評論視野,雖然有二十多年的耽擱,依舊執(zhí)著。他是聞捷、公劉、昌耀、洛夫等詩人的有力推手。在上世紀80年代,他更以‘辯論人’的身份,推動中國先鋒詩歌發(fā)展,是中國青年詩人的鼓舞者和理論推動者。”這是《詩歌周刊》對葉櫓的綜合評價。

  “葉櫓葉櫓,為誰揺櫓,文海無邊,一生辛苦。”著名詩人憶明珠用十六個字來概括葉櫓。如今,年過八十的葉櫓每日還在為搭建詩歌交流平臺、推動中國詩歌長足發(fā)展忙碌著。參與“新詩百年”研討,指點青年詩人,正如他幾十年來一直做的那樣:在茫茫的詩海中,將自己立成一座燈塔,照亮中國詩壇眾多詩人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