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壇記憶 | 一片冰心為民謀:海笑

(2018-05-21 15:14) 5604308

  編者按

  在中國文學的歷史長卷中,江蘇文學無疑是其中最為華彩的篇章之一。一代代江蘇作家辛勤耕耘,留下了無數(shù)名篇佳構,為中國文學的繁榮發(fā)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去年以來,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著手收集、整理江蘇老一代作家的資料和創(chuàng)作成果,留存老作家的影像資料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項目。這項工作,既是為了給江蘇文學的研究批評事業(yè)留下一份寶貴的歷史資料,也是一次文學精神和文學傳統(tǒng)的回溯之旅。在此,我們將開設“文壇記憶”欄目,陸續(xù)推出憶明珠、范伯群、海笑、楊苡、梅汝愷等江蘇老一輩作家的采訪視頻,共同回憶老作家們走過的文學歷程。

  本期視頻播出的是中國當代著名作家海笑先生。

 

江蘇老作家影像——海笑

  

  海笑,原名楊忠,1927年12月生于江蘇南通,中國當代著名作家。

  6歲那年,海笑與媽媽、姐姐一起被在外謀生的父親從南通老家接到南京。1937年8月,日軍飛機轟炸南京,海笑跟隨母親從南京城又逃回了南通。

  1940年,在上初中二年級的海笑寫了一篇作文——《記一個好朋友》,受到語文老師稱贊,被貼上墻報展覽,這對當時的一個中學生來說已經(jīng)算是最高的獎賞了。40年后,海笑在回憶起這篇永遠難忘的作文時寫道:“從這一篇作文里,我好像也悟出了一點道理,要寫自己熟悉的東西,要帶著感情寫,不要花里胡哨,不要憑空亂寫,這是在我還不懂什么叫文藝理論時總結出的一條經(jīng)驗教訓。”

  在那個戰(zhàn)火紛飛、多災多難的年代,日軍侵略肆無忌憚、人民流離失所、故土家園殘破頹敗,這一切都讓海笑的內心萌生執(zhí)念,一定要參加抗日戰(zhàn)爭,報效祖國。1940年,一支與眾不同的抗日隊伍來到海笑的家鄉(xiāng),海笑發(fā)現(xiàn)有一個女兵在看一本厚厚的蘇聯(lián)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給了我無窮的精神力量,后來我離家出走,參加革命,可以說和這本書不無關系。”海笑后來回憶道。

  1942年初,15歲的海笑在新四軍姐姐的引導下投筆從戎,做了一個秘密的小情報員。后又在蘇中四分區(qū)《江海報》做通聯(lián)工作,還深入到地方部隊、游擊隊中參加反擊日寇的清鄉(xiāng)斗爭。1944年春天,他經(jīng)過黃海邊去了蘇中公學學習。畢業(yè)后,從事過經(jīng)濟工作。1945年參加共產(chǎn)黨后,調臺北(現(xiàn)江蘇大豐縣)縣委當秘書,不久,又去主編《臺北大眾報》。

  1942年夏,在家鄉(xiāng)黃海之濱堅持敵后抗戰(zhàn)時,海笑想到,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蹂躪了祖國的半壁江山,中國人民在血與火中奮起反抗,這股怒潮正像大海在咆哮,那么,就讓我變成‘海嘯’撲向敵人吧。于是,小楊忠就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海嘯”,有時也寫作“海哮”。時隔30多年后,中日兩國實現(xiàn)了邦交正常化并締結和平友好條約,他又將自己的名字改為“海笑”,意為“大海在微笑”,表達了祝愿中日兩國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心愿。此后,“海笑”這個筆名一直沿用至今。

  1949年4月,海笑隨百萬大軍渡過長江到達無錫,而后便長期從事經(jīng)濟及新聞工作,做過無錫國棉二廠廠長,《無錫日報》主編。1952年,他在任職無錫國棉二廠廠長的空暇里,寫下了小說處女作《師徒合同》,并在上?!段乃囋聢蟆飞习l(fā)表。

  1962年起,海笑以過去的戰(zhàn)斗生活為基礎,寫了以南通四分區(qū)反清鄉(xiāng)為題材的幾個短篇小說,這些都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他親身經(jīng)歷或所見所聞的故事,十分生動感人,后結集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了《江海邊上的春天》小說集。

  1965年,海笑經(jīng)過十年多的醞釀,終于寫成了40余萬字的長篇小說《展翅飛翔》,正準備出版,不料“文革”開始,出書的夢滅了?!?/p>

  “文革”風暴中,海笑被當作文藝黑線人物下放到農(nóng)村,一家七口來到江蘇東臺縣最邊遠的東風大隊做了四年農(nóng)民,參加過三次挑河治水勞動。

  種種磨難和不幸的經(jīng)歷,都沉淀成了海笑日后寫作的素材和養(yǎng)分。文革結束后,1973年,海笑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春潮》,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

  艱苦的抗戰(zhàn)歲月給海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他覺得,和平年代的少年兒童也不應該忘記那段歷史。于是,自20世紀60年代起,海笑便開始從事抗戰(zhàn)文學的創(chuàng)作,《紅紅的雨花石》《燃燒的石頭城》《小兵的腳步》《戰(zhàn)爭中的少男少女》等抗戰(zhàn)題材的兒童文學作品深受孩子們歡迎,小說《那年我十六歲》曾獲“陳伯吹兒童文學獎”。

  

  1977年,《江蘇文藝》連載了《紅紅的雨花石》,接著上海少兒出版社很快出版了?!都t紅的雨花石》是海笑以在抗戰(zhàn)中英勇犧牲的戰(zhàn)友為模特兒,僅用了半年多時間寫出來的。這部長篇小說不僅被改編成連環(huán)畫在全國發(fā)行近10萬冊,還被江蘇省話劇團改編成同名話劇參加全國兒童劇觀摩演出,并獲優(yōu)秀創(chuàng)作獎,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進行連播之后,又被中央電視臺改編成同名電視連續(xù)劇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播出。

  海笑對社會上的民生問題也予以熱切關注。他編有長篇《白色的誘惑》,抵制社會上的腐敗之風,小說一經(jīng)連載,反響強烈。

  “我一向被人稱為‘急性子’和‘炮筒子’,我認為這既不算是褒義詞也不算是貶義詞的‘雅號’,而是對我入木三分的概括和刻畫。”這段記錄在雜文《莫為惡者諱》中的語句很好地概括了海笑獨特的性格。名如其人,文如其人。

  1978年,海笑調任江蘇省出版局副局長,主編《鐘山》。1980年4月,海笑當選為江蘇省文聯(lián)副主席,后又任江蘇省作協(xié)黨組書記、副主席。此后海笑作品如飛瀑一瀉千里,《部長們》《青山戀情》《書記與織女》等長篇及結集作品,以每年兩部的速度付梓,還有大量雜文、散文、隨筆問世,遍見全國各大報刊。反映十年浩劫的長篇小說《盼望》獲江蘇人民出版社1980年兒童文學榮譽獎,散文集《堅貞的冰郎花》獲1983年國家地質部文學榮譽獎。

  在紀念抗戰(zhàn)勝利60周年之際,海笑不顧年事已高,又追寫了中篇小說《憤怒的怒吼》,并將過去所寫的短篇小說、報告文學和評論隨感匯集成書,以表紀念。 

  如今,九十高齡的海笑仍奮筆疾書,為民鼓與呼。他有一首自我寫照詩: 

  “耄耋之年尚何求,根石丹青多風流。弄墨白首君莫笑,一片冰心為民謀。”(來源:“江蘇文學”(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