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作家李黎給一家著名期刊投稿一篇小說,幾天后得到回復,大意是寫得還行,但是處在一個尷尬的位置,既沒有年輕人特有的時代特征、精神氣質或陌生化的表達,也沒有老作家那種深厚的功力之類,言下之意是:不一定能發(fā)。“我聽完后有點傷心”,作為圖書編輯,李黎在選擇書稿時也是遵循“選取兩端”的標準,“要么是新鮮的面孔和新銳氣質明確的文本,要么是有最大程度影響力的作家作品,中間階段的往往不考慮”??僧斶@一標準用來衡量自己的寫作,李黎一時間百感交集。
江蘇省作協(xié)黨組書記、書記處第一書記、副主席鄭焱致辭
如何優(yōu)雅地喘“第二口氣”?
現(xiàn)場
李黎的“困境”之談引起了在座其他青年作家的共鳴。提及困境,龐羽說,即便是“90后”作家,很多也已過而立之年。她在現(xiàn)場用作家畢飛宇曾經(jīng)提出的“第二口氣”的說法,回應了自己的寫作“困境”。“在第一口氣時,很多作家喘得都很漂亮。年少的寫作帶著天然的激情,在閃光中也有泥沙俱下。而每個人都會成長,小說也必須抽枝拔節(jié)。在第一口氣過去后,我一直在深呼吸,醞釀第二口氣。”在她看來,年齡的增長也在不斷地提醒自己,寫作不能止步不前,不能越寫越倒退。經(jīng)過結婚生子,龐羽稱自己已經(jīng)走上了面向生活的寫作,要“像一個家庭婦女一樣嘮嗑東家長西家短”,從關注自身的精神世界轉向更關注這一代年輕人面對的生活壓力、情感困境,雖然自己還在努力地“喘第二口氣”,但會盡力寫出“這代年輕人心中的月亮,還有他們生活中不得不爭取的六便士”。 在孫頻看來,青年作家們似乎都在面對一個困境,即從原始自發(fā)的寫作狀態(tài),慢慢向自覺狀態(tài)的寫作過渡。在自己的寫作探索中,她意識到“小說不應該一直局限在寫人性”,還要塑造人物、表現(xiàn)時代,“所有的人都是時代中的人,所以無論在我早期的小說還是現(xiàn)在的小說當中,都能看到時代背景的無處不在,以及時代對人的諸多塑造和局限”。寫作固然需要勤奮,但保持逍遙自在也很重要,孫頻一直在嘗試找到一種二者同時并存的寫作狀態(tài),試圖打破地理空間,把“人”之外的萬物納入小說。建筑工程師是作家湯成難的另一個職業(yè)身份。在她看來,建筑學上的“弧度”概念與文學創(chuàng)作之路有異曲同工之處。“縱觀自己這十多年的寫作路徑,小說主題從最早的孤獨到苦難,再到成長,困境,再到孤獨,覺得自己像繞了一個圓”,看似簡單的圓形,每段弧線都具有美學特質,也具有結構穩(wěn)定下的最大張力。而一個寫作者的一生也許都在書寫一個主題(一段又一段弧線),這個主題(圓形)才是他(她)自己。
作為一個鄉(xiāng)土散文作家,周榮池表示,自己的選擇事實上面臨著雙重的“困境”。他意識到,今天城鄉(xiāng)共生、共贏以及共情已然是最真實的社會狀態(tài),而“眼下作為大宗的鄉(xiāng)土散文,還某種程度上還在手法、內容和精神氣質上固守著傳統(tǒng)的意象、意境”,這顯然已經(jīng)不再符合現(xiàn)實。因此,他從過去鄉(xiāng)土事實和現(xiàn)狀表述的“離鄉(xiāng)者““返鄉(xiāng)者“,逐漸成為一個“進城者”,用更為客觀溫情的目光和情緒去書寫城鄉(xiāng)關系。同時,在寫作的技術層面,他認為在文本結構、語言等方面也應該探索某種意義上的“現(xiàn)代化”,讓“鄉(xiāng)土“不再是“老土“,展現(xiàn)新變的鄉(xiāng)土散文風貌。
作家秦汝璧更多感受到了作為一個小說家應有的“責任”,她認為,作家寫其所知道的一切似乎還不夠,還要遠離其所知道的一切;詩人劉康則更關注創(chuàng)造力,他認為創(chuàng)造力的一種體現(xiàn)是豐富的想象能力和拓展能力;周于旸則把自己走上寫作道路形容為“移動一塊石頭的命運”,作為出道很早的作家,他自稱“運氣不錯”;兒童文學作家趙菱的寫作之路是年少時夢想的實現(xiàn)過程;張羊羊覺得“現(xiàn)代性”這趟列車太快了,自己試圖用文字給它減減速;從評論賽道轉向創(chuàng)作之路的房偉也在嘗試各種不同的小說類型;詩人育邦則以充滿詩意的描述,闡述了“詩人的三件禮物”:鏡子、面具與匕首。
困境背后,是豐富的獎賞
現(xiàn)場
評論家岳雯從熱播劇《我的阿勒泰》中的名言“去愛、去生活、去受傷”談起,認為寫作中沒有那么多舒服的方向。“喘第二口氣”的說法其實是一個“變法”的問題,相較于剛開始寫作時順其自然,在強烈的表達欲望過去之后,還要繼續(xù)從事寫作時,就出現(xiàn)了所謂的“變法”。作家要做好可能會失敗的準備。
作家喬葉表示,困境不僅是作家,也是每個人都有的普遍問題,主要在于你如何去克服它、消化它。她分享了自己的寫作歷程和心得:每處理一個新的素材也許都有它的困難,但自己知道,困難背后,寫作本身會給予自己豐富的獎賞,“我相信會有的,這也是我樂此不疲地寫了這么多年的原因”。
評論家劉大先表示,正如李黎所說,一個作家在青年階段,恰恰最容易產(chǎn)生平庸作品,這其中既有自我重復的因素,也有尋求突破但未遂的因素。但就像趙菱提到的夢想帶來的快樂,劉康提到的寫作需要創(chuàng)造力一樣,“當內在的風景與外在的風景交織在一起,你的寫作就成長了”。
評論家張莉認為,當一個作家不能繼續(xù)用年齡作為標簽的時候,什么能讓自己被重新看見,這點很重要。她表示,無論是小說還是散文的創(chuàng)作,最重要的是要有“越軌的筆致”,一個作家如何把故事寫好,寫得與眾不同,能夠形成屬于自己的“越軌的筆致”,是在任何年齡或者是任何門類的創(chuàng)作里邊都需要的。最后,她用魯迅先生曾經(jīng)評價蕭紅的一個詞祝福在座的青年作家們,希望他們也都能創(chuàng)作出屬于自己的、“力透紙背”的作品。
現(xiàn)場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