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第六十九期

2015年08月04日 09時40分 
 

趙翼如

 某大學生說,老師給他的畢業(yè)寄語:愿你柔軟。把這個堅硬蠻橫的世界變得柔軟一點,也讓自己內(nèi)心風調(diào)雨順。

 

 聽了太多“堅強”的勵志豪言,此話令我感動。成長不是“一串爆竹”。生命的狀態(tài),本應(yīng)充滿柔軟彈性。可滿地滾石的堅硬現(xiàn)實,催人不停地打拼。拼來拼去,目光悍了,身子硬了,情緒也緊了。最缺失的恰恰是“細雨和風”。

 

 記得阿城寫很小的、沒字兒的棋,“在太陽底下竟是半透明的,像是一只眼睛,正柔和地瞧著……”

 

 這柔和之光對人心的滋養(yǎng),有時勝過勇士費盡的千鈞之力。

 

 本期《行者》,省記協(xié)主席周世康由日常趣事,道出“人生的第二次開始”;魯獎得主周曉楓,則發(fā)現(xiàn)了“混血兒”的奇妙。

 

歸飛體更輕

/周世康

 一群人相識于19754月,他們20多位,那時共同參加省報的工農(nóng)兵通訊員學習班,相處3個月。去年,他們中的積極分子就倡議再聚。終于,今年61日、兒童節(jié),這批絕大多數(shù)年愈花甲之人,帶著重溫當年快樂時光的希冀,于40年后重聚了。

 

 上午參觀報社。30多層的現(xiàn)代化大樓,十幾種報、刊、網(wǎng)站的規(guī)模,數(shù)字化的“中央廚房”系統(tǒng),到處遇到的腳步匆匆的年輕男女朝氣蓬勃的面孔……變化之大,之快,之多,令他們感慨,感動,感嘆?!靶加^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他們也像唐代詩人劉禹錫多年后故地重游、抒發(fā)相同的感慨了。

 

 當然,更其樂融融的是下午圍坐一圈,談笑風生中互敘交流。劉同學一上來就向朱同學送上遲到40年的道歉。那次學習班,劉是以知識青年的身份進了編輯部大樓學習,最最吸引她的是報社的資料室,有那么多的書可以借閱。每晚,11點,12點,凌晨1點……當她回到宿舍,除她外全都睡了。盡管她小心翼翼,但洗臉洗腳還是有聲響。她看到朱同學在床上翻來覆去,知道打擾了她。盡管每晚看書快到12點時就開始糾結(jié),但閱讀的欲望總是占了上風,只能每晚、在深夜,感受著朱同學在床上的翻來覆去,內(nèi)心,盛滿了不安和歉意。此后一別40年,從未遇過,今日終于見面。劉同學一上來就當著全體同學的面,補上一個深深的道歉。劉的表白引來一片笑聲和一陣熱烈掌聲。歡樂的氣氛中,朱同學說,她記得這事。那段時間,她睡眠不好,偏偏每晚劉同學回來很晚,她不好意思說,就以在床上大幅度地翻來翻去表示不滿。但即使這樣,也不見劉改變,就以為她遲鈍。想不到劉同學把這件事,掛在心上40年……20歲的青春記憶,60歲時“情景再現(xiàn)”,又是一陣熱烈掌聲。此后,各自紛紛介紹了40年走過的路,也有同學愉快地回憶起相互間的幫助:具體到如何幫助農(nóng)村同學賣蘋果,細微到怎樣為有急事的同學“先上火車后買票”。一段敘述,一陣笑聲,一片掌聲,40年來的友情,在重逢的歡樂中越聚越多,越積越厚。

 

 無需引導(dǎo),無需提醒,話題,自然而然地轉(zhuǎn)向今后。

 

 王同學從事新聞工作,同時又愛好民俗文化,揚州人。揚州素有“巷城”之稱,近六平方公里的老城區(qū)內(nèi),有案可查的古巷有540多條。作為古巷里長大的孩子,他對古巷里人們的生活情趣、生活習慣、風俗傳承等不僅記憶尤深,而且意識到這些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是揚州文化的一個燦爛分支,必須以多種方式予以保存、傳承。退休前幾年,他以“老行當”“老玩意”“老吃刮”“老風情”為主干,撰寫了《揚州古巷風情》,出版后蠃得了社會好評?,F(xiàn)已退下來,可專心做這件事了。前不久參加了揚州晚報讀友會,既交流了這方面心得,也結(jié)識了新朋友。接下來,他有更多更深的考慮。男性劉同學選擇的是旅游,而且主要是國外。他退下來已好幾年,走了十幾個國家。他體會最大的是,親目所睹,與過去書上讀到的差別不小。開始很吃驚這個發(fā)現(xiàn),后來走多了,有點體悟:書,不也是寫書人的所見所思所想?書作者不可能完全代替我的見聞,有差異,很正常;若沒有,倒奇怪了。由此對古人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有了更深認識,并要以行路對應(yīng)讀書,以獲得更寬廣的人生視野。一位女同學把女兒和洋女婿的照片分享給大家,溢出照片的青春美貌、勃勃生機和生命之光,打動了全體同學。她說,他們夫婦正在學外語,好與新女婿及親家交流,期盼第三代降臨……

 

 40年前一起走來,這群人把生命的大把時光獻給了工作;而今又一起向60開外走去,對未來,他們依然那樣憧憬、那樣熱情、那樣充滿生命的活力。晚唐著名詩人李商隱曾寫過一首《晚晴》,其中有兩句,“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實際上,早晴也好,晚晴也好,生命沒有哪一個階段一定是最好,生命的每一個階段都可能很好,關(guān)鍵在人自身的把握。這首詩的最后兩句是,“越鳥巢干后,歸飛體更輕?!币馑际钦f:向南飛的鳥,它的巢已經(jīng)干了;“歸飛”一一向生命自身的探尋、體驗,更為自覺、也更有悟性了。

 

 這一群人,正如這兩句詩所描述的,在不斷卸下人生的包袱以后,正體態(tài)輕盈地開始人生的新階段,去感受生命內(nèi)在的、更本質(zhì)的快樂……

 

漂亮的混血兒

/周曉楓

 我在北方鄉(xiāng)村見過一頭威風凜凜的騾子,莊嚴的美貌幾乎令人起敬。它垂下的眼睫,具有新月的弧度;等它抬頭凝視……我覺得,只有騾馬的眼睛,蘊蓄萬重千水,配得上“會說話”的形容。其他物種,或如兔子呆萌,或如狐貍狡獪,相對來說,動物的眼神內(nèi)容單一,經(jīng)不起兩種以上的解讀。而這只騾子,全身細節(jié)經(jīng)得起逐一推敲:高踵小蹄,短鬃蓬尾,筋腱強韌,隱現(xiàn)于精干的四肢里,連耳朵都是古樸優(yōu)雅的土陶色,廓尖漸成窯變后的釉黑。高大威猛的騾子,走起來簡直像健美運動員的肌肉展示,臀部曲線,格外飽滿生動,堪稱性感。

 

 就像人類中漂亮的混血兒,美貌來自基因的重組;騾子的血統(tǒng),來自更為大膽的跨界,它是兩種動物之間迸射出的激情產(chǎn)物。騾子分為兩種:公驢和母馬的基因容易結(jié)合,騾子多是以此雜交而成,稱為“馬騾”;公馬和母驢的結(jié)合幾率極小,稱為“驢騾”,所占體例甚微。

 

 騾子從小就體現(xiàn)出能力和品性上的優(yōu)越。騾駒合群,膽大聰明,活潑好奇,機警勇敢。作為馬和驢的后代,成年騾子的個頭卻不是兩者的平均值,它的體型更為高大。不僅如此,騾子的力量強勁而持久,既有驢的負重能力和抵抗能力,又有馬的靈活性和奔跑能力,耕挽之用勝于父母;食量一般,能粗飼;脾氣溫順,耐勞;更長壽,抗病力的適應(yīng)性強。人類役用騾子拉車、耕地、馱東西,即便背負沉重的挽具和物品,它依然腳步穩(wěn)健,路途陡峭也不會滑倒。騾子,再好不過的血肉工具,再好不過的肌骨器械。從審美功能到實用功能,騾子,都是完美的。

 

 哎呀,的確是受人歡迎的役畜——它干得多,吃得少,甚至不需要私人生活的空間。騾子有雌雄之分,可惜幾近裝飾:由于染色體的先天性差異,騾子難以繁衍。無論怎樣的高大、溫順、有力,它的情欲,技止此耳。

 

 我不了解騾子的生殖,不了解它的愛情以何種形式達到峰值。是一清至骨,毫無雜念;還是情欲蕩漾,卻毫無作為?是否縱欲后無需承擔生育的責任,反而可以享有終生的快意,無牽動、無掛礙?抑或,這是僧侶一樣的騾子,它是最克制的動物,由此節(jié)省了所有的血脈、情感、家庭和未來?

 

 人類肉食,少有聽說吃騾子肉的,就習性而言,有若處子的騾子難道不相當于動物界的童男童女嗎?也許這是出自對圣徒的禁忌。不僅因其罕有,比騾子珍稀的物種多了,不是還沒有躲過筷子的夾擊?不吃,因由,也許近于不吃唐僧肉的尊重或慈悲。

 

 騾子這種動物本來在自然界是沒有的,是人類祖先在兩三千年前,采用雜交手法培育出來的。對畜役來說,人成為造物之神,他可以創(chuàng)造無有之物。而騾子存在的意義,似乎僅僅因為人類需要它的勞動力。騾子無后,這是一種對驢馬亂倫的懲戒嗎?是對非法的性關(guān)系給予的嚴厲的種族制止嗎?其實騾子無辜,它替逾越界限的父輩受過。人類社會亦如此,一代人的災(zāi)難未必在當時呈現(xiàn),惡果往往在其后代那里得到放大倍數(shù)的彰顯。

 

 最好的種子得不到繁衍。騾子,作為進化杰出的代表,繼承了完美基因,似乎已無通過繁殖來更新和提升的必要。然而,隱藏其中,是一種殘酷的淘優(yōu)機制。這和上帝拆毀建到高處的巴別塔,本質(zhì)上是一個道理。我們緘默,因為,看清神明對驕傲的刑罰、對優(yōu)秀的懲戒。

https://kb.dsqq.cn/html/2015-08/03/node_498.htm

https://kb.dsqq.cn/html/2015-08/03/node_499.htm

https://kb.dsqq.cn/html/2015-08/03/node_500.htm

 

 

文章來源: 責任編輯:江蘇作家網(wǎng) 【打印文章】 【發(fā)表評論】

主辦單位: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

版權(quán)所有 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

蘇ICP備0904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