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翼如:游出閑趣
首期副刊《行者》,我的開場白是《做點“無用”功》。本期有來自上海的魯獎得主——潘向黎女士的呼應:《無用是本心》。
據(jù)說這是一個文字貶值的綜藝時代,文學行情一路看跌。偏偏有北京文壇“四大名編”之一的張守仁先生,耗時20年,編了具有“個性識別碼”的《世界美文觀止》,領我們穿行在世界文化長廊——“一冊在手,盡覽天下精華”。
“樂游”欄目推出幾位獨行者的游歷:背離常規(guī)線路,以自己的腳步丈量大地,給人會心的趣味。
“人間”、“百味”里,彌漫著非常煙火氣的生活因子,作者把原生態(tài)點化得極有意味。
上期畢飛宇寫了“楊苡和她的《青青者憶》”,本期“書房”,刊出楊苡先生的書摘以饗讀者。
[回聲]
讀到現(xiàn)代快報《行者》第一期,眼睛一亮的同時,又很驚訝。驚訝于這樣一份都市快報,每周竟拿出四個版面,讓讀者在閱讀中體驗難得的慢生活。這是一種堅持?一種回歸?抑或是一種引導?不管怎么說,在媒體人也正日漸喪失文化追尋的今天,現(xiàn)代快報的這個“無用”之舉,無疑令人尊敬和期待。
——鹽城 宗崇茂
一直是快報的讀者,很多年了。有一些喜愛的版塊,但今天我要說,快報有了我最愛的版,就是《行者》。
馮驥才先生的文章《老母為我“扎紅”》讓我為之落淚。讀到那段:感謝母親長壽,叫我們兄弟姐妹們一直有一個仍由母親當家的家;在遠方工作的手足每逢過年時依然能夠其樂融融地回家過年,享受那種來自童年的深遠而常在的情味,也享受著自己一種美好的人生情感的表達——孝順。真想把這篇文章讀給遠方的父母聽,好讓他們珍重自己,讓我也能享受如馮先生一樣的幸福。
周憲先生的《停電狀態(tài)》也是我們當下生活的真實寫照,深有同感。
張越所寫的《生命與生命的交談》中,充滿了她對“丟丟”的真情。一直不是愛狗的人,甚至有些懼怕?,F(xiàn)在,心里也生了些對狗的親近。懂得愛的人會愛全世界,這是她文中的句子,也許這么高的境界我還到不了,但也要學著多關注些周圍的人,動物,甚至植物,讓自己學會愛。
《弟弟最后的日子》準備買來一讀。
期待下一期。
——網(wǎng)友“臨江仙”
《行者》讀完,太棒了,篇篇感人至深!
——南京師范大學 陳虹
《行者》已讀,且不論所刊文章,我初步覺得名稱、欄目設置等都不錯,版面的空間布局亦好,尤其是版面的留白處理很大氣,有一種從容感,讓人回味;創(chuàng)刊詞做點“無用”功,寫得素樸、妥帖而見功力,值得感佩。
——網(wǎng)友“升華”
宛如春風撲面,浮躁世風里,忙碌應酬中,網(wǎng)絡碎片里,太需要一處清新的綠陰來歇一歇,捋一周得失,浸七日凡塵,讓精神從家園里補充清新的能量,繼續(xù)上路。因為《行者》,讓我更喜歡這份報紙。
——常州讀者
[好書品讀]
中國與世界的對話
——讀《世界美文觀止》
該書的編者從全世界上百個國家的萬余篇作品中,精選了41個國家的160篇佳作。其中,外國美文80篇,中國美文80篇,分別編入上、下兩部。作為一位老編輯、散文家和翻譯家,張守仁以自己的審美標準來挑選心中最美的文字,并為每篇文章撰寫了導讀,體現(xiàn)了他對美文的看法,即“要有我,寫獨特,獨特寫”的觀念。
《世界美文觀止》是我房間里最近的一個細節(jié),這樣的細節(jié)日積月累,從我上大學開始,已歷三十五年。這樣的細節(jié)一旦打開,同時又是一個無限廣闊的世界,是我已不算小的書齋根本無法盛裝下的世界。我的世界就是這樣一一被濃縮在一本書里,又難以找到它的無限廣的邊界。張守仁先生編選的《世界美文觀止》更是這樣一本書,特別符合我對書的相對論般的感覺。
然而。三十五年,我對書也有一個信任與懷疑的過程,年輕時信書,也搭上時代值得信任,把書看得崇高,記住了許多關于書的格言。后來對書產生了懷疑,甚至越來越不信任,書的增長速度慢下來、停滯、逆增長,即慢慢消失。當然,信任并沒完全消失,只是越來越嚴格,在嚴格中——套用里爾克的詩——如果此時信任,就永遠信任,正如如果此時懷疑,就永遠懷疑——隨著閱歷增長,我的嚴格越來越準確,這是不用說的。我信任一個八十歲老人編選的散文,在我看來人的一生不是小說,而是散文,而一個八十歲的老人看待一生應該是水落石出、清清楚楚的,我信任這樣的散文一如信任卵石。
我信任一個一生都致力于散文的人,信任一個寫散文的人、翻譯散文的人、編散文的人,信任僅個人就收藏了古今中外散文選本達上千冊的人。我信任一個一生有著堅定的散文觀的人,張守仁先生說散文“要有我,寫獨特,獨特寫”。我信任這樣的散文觀因為這也是我的散文觀,我不知道什么時候在什么情況下接受并把張守仁先生這一散文觀變成了我的散文觀。作為一個“新散文”作者,我深知“獨特”是一種世界觀,一種方法論,在這個意義上,很早我就驚訝張守仁作為一個老先生,一個前輩,竟然一點不保守,總是同年輕人在一起。
我記得應該是1997年,散文家葦岸在北大藍月亮酒吧主持了一次散文朗誦會,與會的全是新銳年輕的散文家、詩人,前輩散文家只有兩位,其中之一就是張守仁先生。那是我第一次見到張守仁先生,他講了話,對年輕人的探索性的散文寫作給予了熱情高度的肯定。那時散文不像小說,是老人的天下,散文似乎天然屬于位高權重的老人。不久葦岸英年早逝,在葦岸的追思會上張守仁先生給予了葦岸很高的評價。許多年后的這部煌煌大作《世界美文觀止》似乎必然地收了葦岸的《美麗的嘉蔭》。作為葦岸的朋友我覺得特別親切,特別大氣,特別的有眼光。在短短的題解中,張守仁先生用干凈如卵石的語言概括解讀了葦岸此文的寫作:“1988年,他徒步旅行,抵達黑龍江的嘉蔭,迷醉于邊境小鎮(zhèn)寧靜、平和與友善的氣氛。嘉蔭是中國的北方,也是俄羅斯的南方。站在河畔,他羨慕鳥,魚,云不受國境線約束,能自由往來,因而感到‘自卑’。他盼望人們能像鳥類、魚類那樣不受阻隔地越過國界的樊籬,‘總有一天人類會共同擁有一個北方和南方,共同擁有一個東方和西方。’”(我還清楚地記得這篇《美麗的嘉蔭》最后一句話:“那時人們走在大陸上,如同走在自家的院子一樣。”)葦岸是一個新型的獨特的散文家,把葦岸放進世界散文的譜系足以看出張守仁先生胸懷世界的眼光。
寫作要獨特,編書也要創(chuàng)新,《世界美文觀止》一大特色是每篇數(shù)百字的題解不是平鋪直敘地介紹作家作品,而是以相應的散文化語言對正文有所補充、有所豐富、有所延伸,甚至有所對照。這里我可以舉出一例,比如,《世界美文觀止》編入了德富蘆花著名的《海上日出》,張守仁先生同時請讀者對照清代姚鼐《登泰山記》中觀岱頂日出的華彩段落、欣賞英國作家哈代的《德伯家的苔絲》里描寫初升的太陽“簡直就是一個活的東西,有金黃的頭發(fā),和藹的微笑”,也不妨讀讀高爾基在《在人間》里寫看見太陽從樹林后面升起、在林子上空燃起一堆火焰的瑰麗場景。這些不是靠簡單資料完成的,需要編者的個人才氣與研究者的板凳功夫。據(jù)我所知,每個入選作家張守仁先生都要讀上他的幾十萬字作品方才落筆題解、導讀,當今下此功夫的編者有幾人乎?
《世界美文觀止》從世界上百余國家的萬余篇作品中選取了160篇佳作,外國美文80篇,中國美文80篇,最古的兩篇分別是公元前六世紀古希臘伊索寓言中《鷹與蜣螂》,以及公元前四世紀古代中國莊子的《皰丁解?!?。恰好兩篇我都讀過,同時又都在我閱讀中奉為圭臬。80篇對80篇,構成中外散文的對話,亦是中外文化的對話。總的感覺古代中國與世界的對話更有力量,個人感覺《皰丁解?!沸味系奈兜莱^《鷹與蜣螂》,主要兩者維度不同,前者是哲學,后者是道理。毋庸諱言,后來的落差是顯而易見的,我們慢慢陷入孤立、停滯,但盡管如此,比較本身也的確可以說明中國是一個可與世界比較的國家或者文明。這樣的國家或文明在世界上又有幾何?這也是我讀《世界美文觀止》一點多少帶有自豪感的體會。
捧讀《世界美文觀止》篇章,有的讀過,有的沒讀過,讀過的就像老朋友一樣分布在書中,感覺特別親切,像肖伯納的《貝多芬百年祭》,培根的《論美》,蒙田的《熱愛生命》,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加西亞馬爾克斯的《與海明威相見》、司馬遷的《報任安書》、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吳伯蕭的《菜園小記》、史鐵生的《我與地壇》、葦岸的《美麗的嘉蔭》。當然,更多是沒有讀過的,是新朋友,是在世界文化長廊里的漫步與行走。
的確,《世界美文觀止》堪比世界文化長廊,而張守仁先生個人化的獨辟蹊徑的題解,使這一長廊仿佛有了一個滿頭飛雪、恰如其分的講解者,他帶領我們從古希臘走到古中國,古羅馬、拜占庭、波斯、奧斯曼走秦漢、唐宋、元明,從文藝復興、啟蒙、古典主義、浪漫主義,走向中國的古文運動、晚清、五四、新文化,直到相遇于二十一世紀——中國與世界平行,相互映照,群星璀璨。昆侖飛雪到眉梢,八十高齡的張守仁先生的娓娓講解,是可代表中國當代研究編選美文集子的水平,堪稱世界美文的文化大使。
[美文觀賞]
[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