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2北京圖書訂貨會媒體最期待10本好書”新鮮出爐,《封面中國2》、《臺灣念真情》、《中國知識分子淪亡史》、《高華歷史筆記》、《真 相、謬誤與謊言》、《渴望之書》、《當代中國八種社會思潮》、《2666》、《日月》、《長津湖》10部新書入選。10位國內知名媒體人,共同參與了推薦 和評選。與每年舉辦的“專家薦書”相比,“媒體薦書”少有重合,兩個書單所反映出的差別耐人尋味。
媒體人“繪”新書地圖
媒體記者們向讀者推薦的“2012最期待10本好書”,門類不一,內容不同,但無一例外的精準好看。精準,說的是對于所言說的話題融會貫通,有所創(chuàng) 見;好看,說的是文字清通,不擺架子,令讀者因可親而覺可敬。本次“媒體薦書”活動,由《文史參考》的綠茶、《新京報》的張弘、《北京晚報》的孫小寧、 《南方都市報》的張?zhí)炫?、《京華時報》的卜昌偉、《天津日報》的劉穎、《揚子晚報》的蔡震、《廣州日報》的吳波、《瀟湘晨報》的袁復生以及《中國圖書商 報》的潘啟雯,10位國內知名媒體人共同參與推薦和評選。據統(tǒng)計,10位記者薦書共73種,剔除重復推薦書目,最后所形成的“最期待10本好書”和“專家 薦書期待榜”可視為2012年“全民閱讀”的第一份新書地圖。
“封面中國”背后故事
此次活動,多位記者重點推薦了《封面中國2》,并把它放在第一本,可以凸顯其分量和價值。從1923年創(chuàng)刊以來,每期《時代》雜志都會以一個知名人物 作為封面。有人曾說,那些經常出現(xiàn)在美國《時代》雜志封面的人物,必將被收入歷史課本。透過《時代》雜志封面上曾出現(xiàn)過的中國人物,我們看到的是別致的 20世紀中國的歷史畫卷?;蛟S是那些舊聞舊事、陳跡殘影融入了講述者的感情,也敞開了歷史新的可能性和復雜性。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背負著歷史在生活,只 是作為生物的人對于記憶是有選擇性的,很多人都有健忘癥,從之前的《封面中國》到現(xiàn)在的《封面中國2》,李輝不斷書寫“封面中國”背后的故事,不啻于一種 痛感的提醒。
知識分子在步步“后退”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們不僅創(chuàng)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成果,而且他們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竟然成了此后中國知識分子一座難以企及的高峰。學者周非的 《中國知識分子淪亡史》將這個時代作為一個坐標點,敘述了此后兩千年間,知識分子們如何淪亡的。中國主流知識分子們從特立獨行的士,到“只有韜略、沒有立 場”的策士、再到“專為帝王服務”的謀士、最后到“完全按奴才標準設計”的進士,一步步地蛻變。在“功名,還是自由”的選擇中,知識分子們步步后退:莊子 根本不出仕、嚴子陵堅決當隱士、陶淵明迷途知返、李白左右搖擺、蘇軾終身不離官場、柳永在風月場中自我麻醉、唐寅只能寫一些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詩文。難 道真正的知識分子已經徹底淪亡了?
千把字篇幅勾勒人生片段
與歷史知識分子淪亡相反的是,歷史學者高華去世引起中國學術界震動。其遺作《高華歷史筆記》是高華在病中時整理出來的,近30萬字,收錄了他近些年的 主要研究和成果。涉及“內戰(zhàn)與民族主義”、近距離感受“臺島心態(tài)”等篇章,同時收錄了他近些年的讀書筆記等。是一本對高先生最好的紀念,也是他歷史研究的 一個小結。比較難得的知識分子還有吳念真,他是集電影、文學、廣告創(chuàng)意、音樂為一身的人,吳念真講故事的才華與魅力,不僅在他編劇的電影中看得到,而且在 他的《這些人,那些事》以及《臺灣念真情》中得以充分體現(xiàn)。作為編劇出身的他,能夠用千把字的篇幅勾勒一幅幅人生片段,而讓人感慨唏噓。
經濟“轉型”和社會思潮
《真相、謬誤與謊言》和《當代中國八種社會思潮》,一本是經濟讀物,另一本學術讀物,其分別隱含經濟“轉型”的愚蠢和社會思潮的流變,相映成趣。因 此,這兩本書都被3位記者作為重點推薦。作為波蘭的前副總理和財長,科勒德克的《真相、謬誤與謊言》充分闡述了文化、制度和政策對經濟的影響。貌似是一些 寬泛的言論,實際上背后都有一個深層的考慮。例如電子領域的發(fā)展,更細微到網絡游戲,一些孩童對網絡游戲的迷戀,實際上是對傳統(tǒng)游戲的拋棄。學者馬立誠的 《當代中國八種社會思潮》更加細致地考察了中國近些年來錯綜復雜的8種社會思潮的流變,呈現(xiàn)出了良好的思潮體系,對讀者來說,此書對于認識當下的中國有著 深刻的意義。
長津湖之戰(zhàn)寫出“痛感”
其余4本書中,除了《渴望之書》是詩歌集外,《長津湖》、《2666》和《日月》都屬于比較優(yōu)秀的小說。上甘嶺之外,最慘烈的戰(zhàn)爭,莫過于長津湖之 戰(zhàn)、小說《長津湖》關乎“痛感”的歷史敘事,值得期待。智利作家羅貝托·波拉尼奧的《2666》醒目的特點是,它包含了很多對文學的自我指涉:書里面的人 物很多都是作家、評論家、詩人、記者和形形色色的文學愛好者甚至文學“骨肉皮”,這些人有些是虛構的,有些卻是或知名或生僻的真實人物。關于西藏題材的小 說,從來就沒有缺乏過。但安意如的《日月》好就好在她是用心去寫的,用4年行走西藏的情感加經驗積累寫就的,字里行間看到的就是一個“真”字。
(記者 蔡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