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紅橋邊》
作者:謝東升 周慶洪
ISBN:978-7-5594-7598-5
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上市時間:2023年4月
定價:49元
內容簡介有一群年輕的勇士,用血肉之軀架起一座“人橋”,開辟了一條前進的大道,打贏了一場艱苦卓絕的戰(zhàn)役,體現出的是“團結一心、奮力拼搏、甘愿奉獻、敢于勝利”的“十人橋精神”。“十人橋”,被當地老百姓譽為“紅橋”。
2020年4月,國網新沂市供電公司率先扛起“十人橋”的旗幟,成立以“十人橋”命名的共產黨員服務隊,將黨員服務隊建設與“十人橋”紅色基因相融合,把“十人橋”精神內核嵌入黨員服務隊的服務理念中,為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作出貢獻,涌現出一批先進人物和典型案例。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作者堅持以“人民電業(yè)為人民”為主線,圍繞主業(yè)、產業(yè)、農電等重點領域,選取了三次獲得國家電網公司表彰的大山村第一書記葛浩、江蘇好人丁漢成、徐州好人尤守剛、新沂市首屆勞模陸瑩瑩、新沂市最美產業(yè)工人陸大亮、生產一線班組長楊宗遠、一家三代電業(yè)人等十個典型。他們都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涵蓋了生產、營銷、服務等專業(yè),從多個方面展現電力職工服務地方“三重一大”重點工程、民生工程、鄉(xiāng)村振興、產業(yè)發(fā)展等方方面面,具有時代性、代表性和持續(xù)性。
作者力求通過生動的情節(jié)和典型的細節(jié),用樸素的語言客觀反映現實,是一部兼具思想性和時代性的紀實文學作品。
目 錄第一章 “十人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第二章 葛浩的神圣使命
第三章 好人丁漢成
第四章 為了33座變電站安全運行
第五章 駱馬湖上的電工
第六章 軍人本色
第七章 “千里眼”是怎樣煉成的
第八章 馬陵山之子
第九章 配電班長的平凡人生
第十章 芳華寫春秋
第十一章 三代人的電業(yè)情緣
第十二章 離英雄最近的人
作者簡介謝東升,男,江蘇省新沂市人,1973年3月出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政工師,江蘇省電力作家協會會員,現供職于國網新沂市供電公司。喜歡攝影,愛好寫作,多年從事基層黨建工作,先后有新聞、攝影、文學等作品在《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新華日報》《中國電力報》《國家電網報》等報刊發(fā)表。
周慶洪,男,江蘇省新沂市人,1953年12月出生,畢業(yè)于南京大學中文系,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曾任新沂日報副總編輯、新沂市文聯副主席。發(fā)表、出版小說和報告文學作品100余萬字。
序 言:“十人橋精神”的電力傳承者王嘯峰
徐州,是一座英雄城市。有江蘇最早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的“赤潮社”,有省內首個黨支部“隴海鐵路銅山站支部”,有淮海戰(zhàn)役中新沂“十人橋”等等。學深悟透才能篤信躬行。在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過程中,國網徐州供電公司黨委充分用好徐州紅色資源,讓紅色基因融入供電人血脈。
70多年來,新沂人民口口相傳著“十人橋”的英雄事跡。“十人橋”事跡體現出來的“團結一心、奮力拼搏、甘愿奉獻、敢于勝利”的“十人橋精神”,時時刻刻激勵著國網新沂市供電公司全體干部職工。在“十人橋”邊,國網新沂市供電公司黨委開展“傳精神、守初心、強信心”實景黨課教育。為更好地傳承“十人橋精神”,成立了“十人橋”共產黨員服務隊。在黨旗引領下,堅持“人民電業(yè)為人民”宗旨,牢牢把握“凝聚人心、促進發(fā)展”使命要務,打造供電企業(yè)對外展示形象的品牌,困難面前攻堅克難的尖兵,創(chuàng)新黨建工作實踐的亮點。
《紅橋邊》如實記述“十人橋”共產黨員服務隊的創(chuàng)立、發(fā)展、成長、服務等各方面先進事跡。在安全生產、電網建設、營銷服務、疫情防控等重點工作中,“十人橋”共產黨員服務隊從沒有缺席,踐行了“人人都是一座橋墩、人人爭當一面橋板、人人都是一座鐵血鋼橋”的黨員服務隊理念。塑造了葛浩、丁漢成、晁成林、尤守剛、孫永、張擁軍、陸大亮、楊宗遠、陸瑩瑩、魯家三代等一批先進人物形象。他們有平凡工作崗位上的“千里眼”“活地圖”,有沖鋒在鄉(xiāng)村振興最前沿的“第一書記”,有“馬陵山之子”,有“江蘇好人”。比如:掛職大山村“第一書記”的葛浩,幫助鄉(xiāng)親們解決了很多實際困難。掛職結束后,他又扎根基層,擔任鄉(xiāng)鎮(zhèn)供電所所長,繼續(xù)服務新農村建設。又如:多年來,“江蘇好人”丁漢成墊付孤寡老人電費、資助失學兒童、自費安裝村道路燈、為現役軍人家庭和敬老院免費安裝凈水消毒機等等。丁漢成說得好:“我從生活艱苦的家庭一路走來,如果沒有那么多好心人相幫,我是不會有今天的。”再如:晁成林長期奮戰(zhàn)在變電運維第一線,被同事譽為“再難的電力險情都難不倒的人”。在關鍵的生產崗位上默默耕耘,他10多年都沒和家人一起過春節(jié)。作者對這些感人事跡詳盡細致的描述,構成了一幅“十人橋”共產黨員服務隊群體雕像。他們傳承淮海戰(zhàn)役中的勇士精神,融入到電力人日常工作生活中。
“十人橋”共產黨員服務隊是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117支黨員服務隊的一員,葛浩、丁漢成、尤守剛等也成為3100余名隊員之一。當前,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進程中,他們將積極投身地方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履行“為民排憂解難的服務員”“黨的政策的宣傳員”“社情民意的信息員”的“三員”職責,用責任踐行初心使命,用真情點亮萬家燈火,在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國際領先的能源互聯網企業(yè)中站排頭、當先鋒、作表率,為服務“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王嘯峰:中國電力作家協會副主席,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江蘇省電力作家協會主席)
后記:當好新時代輝煌成就的記錄者謝東升
當好新時代輝煌成就的記錄者,當好新時代國網故事的講述者,這就是撰寫國網江蘇電力“十人橋”共產黨員服務隊隊員先進事跡的初心和使命。
“十人橋”共產黨員服務隊自2020年4月成立以來,始終堅持以服務新沂經濟建設、服務人民群眾為己任,近千名共產黨員服務隊隊員不畏艱難險阻,扛起電力保供責任,大力弘揚“團結一心、奮力拼搏、甘愿奉獻、敢于勝利”的十人橋精神,鍛造形成了絕對忠于黨、忠于人民的政治素質,哪里的客戶有需要,他們就在哪里出現,鮮紅的隊旗在新沂大地高高飄揚,成為服務城鄉(xiāng)的一張金色名片。
在寫作過程中,我們沒有對采訪的事跡作任何藝術加工,只是記錄時代的足音,把他們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想原汁原味地捧獻給讀者,真實展現基層國家電網人的工作和生活。
我們也力求以真實的故事、真摯的情感,通過生動的情節(jié)和典型的細節(jié),用樸素的語言客觀反映現實,使之成為一部兼具思想性、時代性、歷史性、真實性、可讀性于一體的報告文學作品。
本書的采寫得到了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國網徐州供電公司和國網新沂市供電公司的重視和支持。中國電力作家協會副主席、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江蘇省電力作家協會主席王嘯峰先生在工作繁忙之時撥冗為本書作序;國網徐州供電公司總經理柳惠波、黨委書記任孝峰擔任總顧問,副總政工師欽林文統籌協調各方面關系,并為《紅橋邊》的創(chuàng)作補充了很后價值的史料;江蘇省第十二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獲得者、徐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周淑娟女士在文學創(chuàng)作給予精心指導;國網新沂市供電公司總經理劉波,黨委書記沈茂松等領導為采訪創(chuàng)作創(chuàng)造便利條件,黨委黨建部、三新分公司等部門和單位相關同仁為寫作提供許多有價值的文字、圖片資料,在此一并表示致謝。
精選片段《好人丁漢成》
2006年夏季的一天中午,在查修線路歸來的途中,丁漢成發(fā)現苗加通老人坐在大樹下,不緊不慢地搖蒲扇,汗珠時不時滴到地上。“苗大爺,這大熱的天人家都在家吹電扇,你怎么在這兒受熱???”“不受熱能咋的?俺家沒有通電,家里還不如這兒涼快呢。”說者無意,丁漢成的臉上卻象是挨了重重一掌,火辣辣的。沒想到,在自己分管的服務區(qū)內,竟然還有至今都沒通上電的農戶,你丁漢成的工作也太疏忽大意了。他這才記起來,苗加通老人既無老伴又無兒女,孤老頭子一個,沒有什么經濟來源,哪來的錢接電?就算接通電了,電費咋辦?丁漢成當即查勘了老人的院子和房間,粗略設計好線路走向。第二天,他在所里為老人辦理了用電手續(xù),帶來電線、燈頭、燈泡、開關、漏電保護器等電料,重新跑好了線路,又到鎮(zhèn)上為老人買了一臺電風扇。從那天起,除了按照政策每月減免15度電費,剩余費用都由丁漢成承擔,直到2021年4月老人去世。
《馬陵山之子》
陸大亮和同事鉆進玉米地,來到故障現場,把斷了的導線一條一條解下放在地上,一條一條綁接牢固。從中午開始,緊張施工一直進行了3個多小時,直到下午3時送電正常。搶修快結束時,陸大亮開始像上次那樣出現惡心、干噦,他堅持到搶修結束,正要走出玉米地,忽覺天旋地轉,然后就暈倒了。陸大亮從迷糊中清醒過來時,發(fā)現自己正躺在村衛(wèi)生室的小病床上吊水。村醫(yī)得知他去年的這個時候曾經中過暑,對他說:“以后你每到暑熱天氣都會有出現中暑癥狀的可能,這就是‘中暑后遺癥’,沒有辦法根治。每年入伏后露天施工,得時時警惕注意防暑。”這不是陸大亮第一次中暑,也不是陸大亮第一次遭罪。躺在簡陋的衛(wèi)生室,陸大亮為自己放起了“電影”:《乘風破浪的人生》。
《配電班長的平凡人生》
楊宗遠是頂替父親的崗位參加工作的。受到父親的影響,楊宗遠從小對電產生濃厚的興趣。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剛來到線路工區(qū)檢修班時,楊宗遠才17歲,什么也不會干,靸著拖鞋這邊瞅瞅,那邊拉拉。那時候爬電桿,腳踝上套的是木制的腳板,還不是后來的鐵制“腳扣”。三四米高的電桿,他只向上爬兩三下就滑了下來。師傅嗔怪他:“你連這么矮的電桿都爬不上去,怎么當線路檢修工?”師傅教他從練爬桿學起。從那,楊宗遠天天練爬桿,不知滑下來多少次,滑下來再爬,就這樣堅持苦練3個月,后來越爬越高,不僅可以輕松自如地上下15米的電桿,還能爬上高達30多米的鐵塔。
《芳華寫春秋》
1991年9月,14歲的陸瑩瑩報考徐州電力技工學校。填報專業(yè)時,她懵懂茫然:發(fā)變電?電測?都是第一次聽說。報什么專業(yè)好呢?父親一錘定音:“那就發(fā)變電吧,好歹也是個技術工種,將來也能捧上一個鐵飯碗。” 陸瑩瑩是個女娃家,發(fā)變電和電測是什么東西?她的嗓音一直挺好的,報考藝術專業(yè)也不錯。她搞不清楚父親的意圖,想反駁,她心里不敢,也找不出任何理由。就這樣,父親為年幼的陸瑩瑩做出了人生的第一個選擇。慶幸的是,這個選擇是長大成人后的陸瑩瑩所喜愛的,甚至是癡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