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文夫先生遽然逝去,他留下的文化空白使人感受到他的精神價值的份量。
他是當代著名作家,蘇州的文化因了他的魅力小說而在文壇內外傳送幽香。他晚年致力于辦《蘇州雜志》,以一個地方辦一份文化雜志,在中國出版界可謂獨標一幟,也使蘇州的文化品位一下受海內關注。
《蘇州雜志》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陸文夫先生的辦刊方針。他宣稱《蘇州雜志》一不登赤剝裸女人照片,二不登廣告。這實在與潮流格格不入,在今日市場經濟中很難做到。當今雜志刊物林林總總,為拉攏讀者,免不了搞點情色刺激,來點拜金誘惑,或者廣告吹噓,隨后政要大款亮相解囊。高雅如《文學評論》、《人民文學》也在“俗”難免,辟出廣告頁以緩解經濟窘困。不登美女裸照的《蘇州雜志》當然就碰到經濟危機,也曾有好心的企業(yè)家伸手援助要來搭臺,但是被拒絕了。陸文夫就是這樣固執(zhí),這樣“倔”得不通世情,不搞時興的文化、經濟搭臺唱戲之類的宣傳。這樣做,只有陸文夫能辦到,其他人辦不到,其他人若堅持這樣會被視為書呆子?!短K州雜志》終于這樣辦下來了,一辦十七年。
陸文夫的堅執(zhí),是一種堅守與承諾,對文化的堅守、品位的堅守,是獨立品格的堅持,是文化擔當與社會責任的承諾。
百期《蘇州雜志》,總是這樣素素淡淡,封面總是灰白、灰青,似乎蔫蔫地沒有精神,在當今姹紫嫣紅、陸離斑駁的雜志網中它不抓眼球?!短K州雜志》發(fā)表的數千篇文章大多是摳挖些殘街小巷的頹門舊瓦、陳年故聞,這些文章憶寫的人物大多不是今日大紫大貴、大紅大響的貴人大款、名人艷星,它不會產生轟動效應,不會引起世俗的興趣。它介紹的人物大都是些差點被歷史遺忘的其貌不揚、無權無勢的老先生,世俗認為無足道者的“酸”老頭。但是這些人物今日之被回憶與書寫,是在于他們的一生行跡與立身處世表現出一種精神。那是京城中幾位蘇州學人的學養(yǎng)、人品、道德,那是俞平伯的平淡、顧頡剛的忍與痛、葉圣陶的溫雅、楊絳的智慧,還有汪東的才學、柴德賡的學問、彭子岡的銳氣、鄭逸梅的博聞,還有李根源、貝晉眉、穆藕初、吳永剛、瓦翁、任嘒閑、李文彬、蔡正仁、趙開生等對古吳文物、昆曲、電影、書法、刺繡、評彈的貢獻,以及朱生豪夫婦在貧病交迫中完成莎劇全譯,鴛蝴三老以畢生之力對文化的守護。
《蘇州雜志》也介紹吳中風物、吳中舊聞、山水園林,鉤考吳中文史資料。像趙氏寒山、廉石、禮耕堂、“篤厚傳家”、蘇商體育會、磚雕門樓、東吳大學校訓、古版“和合致祥”等的介紹,山水門廳、一木一石、一圖一文,都在蘇州文史的珍貴記錄中表述出一種文化形態(tài)和精神,如趙氏一門三代五人與寒山生死守護,古代高士不隨流俗的高潔情懷豈是一個“悠閑”理解得了。這些人與事被憶寫出來,彰顯了一種文化與精神,那是在中國大地傳承數千年的知識分子———士的人生精神與文化取向。這種立身處世與人生精神乃是今日大動蕩、大裂變的社會所缺罕的人文精神?!短K州雜志》百期3000篇文章,以景仰歷史的情懷記憶與書寫著蘇州的歷史與文化,我認為,表達了一個總的主題:數千年生生不息的中國文化的魅力,中國人文精神的光輝。它以文化品位的堅守與人文精神的彰揚,成為當今文化界的一股的清流,彌足珍視的清流。
陸文夫先生一生守護中國人文精神,直至病重仍每稿必讀,精心組織稿件。去冬臘月,他約我談話,我送他一本《中國昆曲藝術》,他囑我撰寫和組織昆曲、評彈和古吳文化探源的文章。那天酷寒,他彎身坐在床上,雙目有神,說話輕細而思路明晰。他對蘇州文化的挖掘與研究有深入的考慮,他有許多深刻的想法。我聽著他娓娓的敘述,為這位當今文學大師的精神深深感動。而我至今尚沒有完成陸先生的囑托,已成永遠的遺憾。
來源:中華讀書報